我院沈秋之《敦煌四部文献缀合研究》获评2023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24-02-23

  • 作者:

  • 浏览次数:10

    

近日,学校发布了《浙江大学关于公布2023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我院沈秋之《敦煌四部文献缀合研究》(导师为张涌泉教授)获评2023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介绍:

本文将佛经典籍以外的敦煌四部文献写本作为考察对象,以残卷缀合为中心,在全面汇集前人缀合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缀和新缀,归纳总结缀合方法,挖掘缀合意义。

文章上篇“概论篇”是对四部文献残卷缀合的理论探讨。一方面,概述了四部文献残卷缀合的特点与难点、前人工作的疏漏,总结归纳了四部文献缀合的程序、方法及值得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残卷缀合为契机,从定名、断代等角度揭示缀合对写本整理的意义;并对卷背杂写缀合、裱补残片的复原、藏经洞文献的性质等问题做了专题探讨,串联起与缀合相关的学术问题。下篇“缀合篇”对六十余组研究价值较高的写卷进行了个案研究,展现出四部文献残卷缀合的过程、方法和价值。

作者说:

2018年秋,我来到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跟随张涌泉教授研习敦煌学。在这之前,我对于敦煌学这门“冷门绝学”只有一些粗浅的了解。翻开厚重文献图版,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写卷,我的心中充盈着兴奋与新奇,也不免感到茫然无措。在老师的要求下,我开始研阅写卷,尝试对敦煌写本展开基础性校理,同时了解学界研究动态。慢慢地,我从中摸着了一些门道,也萌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发现,敦煌写卷中佛经以外的四部文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形态破碎,纷繁复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缀合整理。与老师探讨后,我决定将“敦煌四部文献缀合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所谓缀合,就是将原本破碎残断的文献进行拼合和复原,使其尽可能恢复原本的面貌。残卷缀合看似是一件与拼图相似的基础性工作,但要从数万件写卷中找到可以破镜重圆的残片却是一件“甜蜜的苦差事”。为了考定一组可以拼合的写卷,有时需要反复翻检核验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残片,是对耐心和学识的双重考验;缀合也能给人带来获得感和满足感,当悬隔在世界各国的残卷被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分散的骨肉得到团聚,沉睡了千年的古籍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篇博士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作为一名学者,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沉浸在敦煌文献研究的事业中。作为一名导师,他倾尽心血培养我的学术能力。哪怕是一则叙录的撰写、一个残字的辨读,老师都会事无巨细地打磨推敲。老师对学术的这种热忱与尊崇让人获益匪浅,值得我倾毕生之力学习。浙江大学有着敦煌学研究的传统,这里诸位老师各擅胜场,以“笃实而光辉”的学风在自己学术天地中精耕细作。我也因此有机会汲取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各领域的知识,以广阔的视角对敦煌文献展开全面立体的解读。

自藏经洞文献发现以来,敦煌文书的保护研究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让丝路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他们之中有文物保护“吹号者”,不遗余力地守护中华文化瑰宝;他们之中也有古籍研究的“孤勇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投入在文献整理的事业中。很幸运,我能够接过前人研究的接力棒,为古籍整理保护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意继续在敦煌写本的世界里耕耘探索,努力发现更多的未知。

导师说: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以佛经为主,佛经以外的四部文献亦占有相当比重,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但敦煌四部文献丰富繁杂,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并非易事。沈秋之博士将这部分写本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富有挑战性。论文在前人基础上,新考定出一大批可缀合的残卷,归纳总结了缀合研究四部文献的方法和意义,并对杂写及裱补纸等前人忽视的问题做了专题探讨。论文体量丰厚,亮点颇多,新见迭出,既有写本个案的剖析,又有宏观的理论建构,从中不难看出秋之同学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术视野,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期待他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