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作者:
浏览次数:258
2023年,浙江大学文学院观通学社充分激发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学术研讨和育人活力,聚集汉语言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的青年教师,本年度举办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等19场次,读书会、新书分享会等17期。
聚焦学术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文艺学研究所延续上一年度的西学经典读书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继续举办了13场。通过细读西方经典著作,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程提供辅助平台。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举办4场古典文学•新范式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涵盖陆机《文赋》、钱钟书手稿、古代技艺知识、清代考据学风等重要话题,1场“新文科视野下戏曲研究的交叉融合”学术对谈活动,挖掘丰富多维的古典文学研究路径,呈现出文学与其他领域交叉研究的广阔空间;汉语言研究所的经典研读会暨汉字史读书会举办了3场,内容紧跟学术前沿,增加师生学术交流的深度和频次。古籍所延续“镕今铸古 综贯博通”系列,举办了3场讲座,主题涉及人工智能CHATGPT、中古波斯文法律文书和五代十国的杭州石刻佛教造像。展示了学科的研究魅力和文科交叉的可能性。
探索方法创新,构建多元交流平台。今年学社增设了工作坊、跨学科系列讲坛等活动形式。文艺学研究所举办的“德意志美学:源与流”青年美学工作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美学相关意义开展精彩报告和评议。“多声部的《子夜》与复数的19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以《子夜》单行本出版90周年为契机,围绕《子夜》及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立足服务社会,扩大中文学科影响力。观通学社成立一年余,累计举办各类活动79场次,覆盖参加群体2500余人次。受众群体除了校内外师生和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学者外,覆盖校外国内外众多文学爱好者。观通学社通过与各大出版社、基金会、其他专业学术机构合作开办活动,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社品牌知名度。2023年4月20日,观通学社主办的“现代社会与文学中的情感问题暨《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研讨会”,各位学者系统梳理了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和意义,分享了实践中的研究经验,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极大推动了情感问题的研究进程。该讨论会被国内知名媒体澎湃新闻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多元文化交流。2023年10月31日,“此岸·浙大国际诗歌之夜”(Coming Ashore:An Evening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at ZJU)之“走近阿根廷诗人迪亚娜·贝列西”活动在紫金港校区100报告厅举办。此次活动是由诗人北岛发起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的首度合作,邀请到当代女性诗歌教母级的人物的阿根廷著名诗人迪亚娜·贝列西(Diana Bellessi)走进校园,与我校师生分享诗歌与写作。
汉语言研究所的罗天华副教授主持的题为Parentheticals,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讲座,邀请到哥本哈根大学语言学副教授Kasper Boye主讲,讨论插入语和语法化的关系。汉语史研究中心史文磊教授主办“新文科学术对谈系列第五讲——的跨语言视野工作坊”,邀请曼彻斯特大学语言系Maj-Britt Mosegaard Hansen教授等专家对汉语“从分析到综合”的问题,从汉语、英语、法语等多语言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一年来,观通学社不忘初心,积极呼应校院两级“新文科”建设总体规划,搭建了青年人才科学研究、学术互访和交叉创新多元平台,引领青年学者,聚焦学术前沿,举办高质量“新文科”学科交叉系列讲座,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为学院的青年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领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2023年观通学社2位青年教师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位获得浙江大学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青年成果奖;2位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