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7-11-01
      【十九大】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团支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2017年10月28日,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二支部走进杭州历史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等地开展了以“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当天上午,支部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位于北山街44号的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恰逢展馆举办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巡礼图片展,各位同学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史料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做出的实践探索。展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共杭州地方组织的确立,第二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杭州记忆,第三部分是开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推动科学发展。通过党从诞生一直发展至今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串联起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多年奋斗之路。1922年9月,浙江第一个中共组织——杭州小组成立,翻开了杭州人民革命的篇章,推动国民革命,坚持抗日救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一直到当下杭州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几代共产党先辈们的努力,经历了风风雨雨,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富强的根本保证。在参观完后,同学们积极通过展馆的知识考核机器开展了自我考核,通过众人讨论答题的趣味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和掌握。  在参观完党史馆后,同学们在秋日温暖的阳光和微风下边走边谈,游览了北山街上许多文化展馆和历史老建筑。杭州国画院美术馆正在举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主题书法展,展出了多位书法家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理念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各有风骨,让游人通过欣赏艺术的方式更好的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理念。其后同学们参观了如西湖博览会博物馆,连横纪念馆,海盐馆等一系列历史老建筑,并在美丽的西湖边就携带的关于十九大的资料展开了讨论。在充分获得精神食粮后,身体这个革命的本钱也要重视起来。在博士学习研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同学忽视了身体健康和锻炼的重要性,因此特意组织了爬山活动,下午同学们一起去爬了西湖边的宝石山。呼吸着林间新鲜的空气,听着周围游人和孩子的嬉闹,登到最高处俯瞰整个西湖和杭州城市,干净、美丽、整洁又温馨的画面跃然眼前。同学们从书斋中走出,走向社会,走向鲜活的生活,体验到了杭州如今在党的一系列政策下发展成为了真正的“人间天堂”,而大家也在这金的阳光中,在绿的山上,在蓝的湖边畅谈了自己对于社会新气象的看法和青年人充满光明的未来构想。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团支部2017年11月1日
    • 2017-11-01
      【十九大】新思想,新征途——古代文学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团支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10月27日,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团支部在人文学院行政楼539成功举办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以“历史新起点,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结合了集中学习、影片教学与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由党支部书记陈婉纱同志主持,团支部书记姚东带领学习。会议伊始,党支部书记陈婉纱强调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并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十九大关于《党章(修正案)》的决议作了简要介绍。随后,团支部书记姚东播放了《中国的红色梦想》短片,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沧桑变化,并介绍了十九大的最新思想成果。最后,党员和团员们一同以“新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为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在会上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十九大报告全面的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离不开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新的时代,我们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勇上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努力进取,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学习活动内容充实,讨论热烈,使支部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启迪支部成员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不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学校、学院的“双一流”建设做出点滴贡献。这种“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党支部对团支部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了团支部向党组织进一步的靠拢,对密切党团关系、协同党团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陈婉纱、姚东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团支部2017年10月30日
    • 2017-11-01
      【十九大】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召开十九大精神学习研讨会
      2017年10月29日,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在教学主楼259室召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十九大学习研讨会,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交流体会、深化理解,不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本次会议由党支书何娟主持,德育导师王淼老师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首先,何娟带领全体成员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重大理论成果。随后,各位出席会议的支部成员各抒己见,大家谈认识、讲体会、说打算,相互交流,气氛热烈。继往开来,携手谱华章肖云龙谈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了现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产力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及的矛盾也符合我们的社会现实,每个中国人在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打拼的同时也是为了全面小康的实现。李升认为“物质文化需要”,是在等号两边做加减法,是很机械化的一种做法,但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了“美好生活需要”,这语言描述上的变化不仅是一种审美倾向的展现,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化。魏丽娜通过对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重新解读了“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作为一个强国,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不能单单被看作是付出,而是与他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方面彰显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包容开放的大国心态,另一方面通过传播中国文化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有利于中国在世界强国行列更具话语权。砥砺前行,迈向新征程朱鸣谈到社会发展阶段由急需高素质理工科人才转向对人文社科类人才的需要,这也反映我们中国现阶段的发展重点由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向现代智力体系建设。杭颖颖谈及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通过我们周边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活动,运河的水质由污染逐渐变得干净,可以看出新技术的产生会倒逼环保改革,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促进人类的持久繁荣。汪佳梅谈到自己家乡的一个开发项目——“根博园”项目刚开始开发定位不明确,对周遭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重新调整了项目的发展规划和定位,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也成为了家乡的一张名片。不忘初心,青年勇担当唐娟红表示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小梦。中国梦给现在还处在困境中、处在贫穷中的人以精神支柱,让每个人的梦都在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蔡诗灵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工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避免闭门造车,要鼓励创新,所以在平常的个人学习生活中也要贯彻执行工匠精神。朱鸣同学补充道,他认为的工匠精神还是一种对做一样东西要做精、做细,不造假、不滥竽充数的精神。吴宝祥谈到自己及几位兄长的成长经历,感叹道我们生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如此幸运,我们见证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每个人也奔向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当下!最后,王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并对全体党员同志提出了几点期望:首先希望大家对会上所谈到的内容再次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特别是对十九大新思想的内容要进行反复研读;接着要求全体学生党员将十九大精神和每个人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指出我们当下面临着许多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机遇与挑战,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和民族梦中,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作出贡献。文/何娟   图/肖云龙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2017年10月30日 
    • 2017-10-23
      “人文与科学”系列讲座第二讲“李约瑟与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2017年10月19日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人文与科学”系列讲座第二讲“李约瑟与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成功举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教授主持讲座。本次讲座主讲嘉宾是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剑桥大学荣誉教授、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前主席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教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举行了李约瑟研究所藏浙大史料捐赠仪式,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出席仪式并致辞。古克礼教授夫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詹嘉玲(Catherine Jami)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校史研究室有关人员以及全校感兴趣师生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著有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在沟通世界文化以及促进科学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报告会伊始,古克礼教授介绍了李约瑟博士早期在生物化学领域特别是化学胚胎学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接下来,古克礼教授探讨了李约瑟博士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历程,重点对李约瑟博士两次访问浙江大学的背景和经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描述。在我国抗日战争后期,李约瑟博士接受英国政府派遣出使中国,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在重庆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1944年4月、10月,李约瑟博士先后两次到贵州遵义和湄潭,访问西迁办学的浙江大学,与竺可桢老校长等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联系和深厚友谊。李约瑟博士对浙大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并取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后世广为流传的李约瑟博士盛赞浙大是“东方剑桥”即与他的这两次访问具有密切关联。结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珍藏的李约瑟博士的日记、书信及相关档案资料,古克礼教授指出,在抗战后期,李约瑟博士通过提供实验仪器设备和化学制剂、赠送图书资料、推荐教师论文在英国期刊发表等渠道,为抗战时期西迁办学的浙江大学在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抗战结束后,浙江大学为李约瑟博士赠送了大量中国科技、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图书文献,对李约瑟博士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写作所产生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古克礼教授还简要介绍了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发展现状以及前些年开展的档案资料整理工程,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强李约瑟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合作。整场讲座精彩纷呈,气氛热烈,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古克礼教授的讲座结束后,黄华新教授作了简短总结,指出本次讲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未来加强与李约瑟研究所的合作提出了希望。古克礼教授和詹嘉玲教授还分别回答了有关同学的提问,并就如何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科技史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办,新海科技集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协办,浙江大学口才中心承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 2017-10-18
      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共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在哈佛大学签约
      2017年10月12日至13日,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率团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深化两校战略合作。13日下午,两校领导与专家在哈佛地理分析中心 (The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 举行了合作共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仪式。出席此次签署仪式的双方学校领导和专家有: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小洲、外事处处长李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永明、地理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张丰等。哈佛大学的领导和专家有: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Peter K. Bol (包弼德); 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历史系教授Mark Elliott (欧立德); 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主任、人类学系教授Jason Ur (杰森.优尔); 执行主任Wendy Guan (关蔚禾); 技术经理Ben Lewis (本.路易斯); 哈佛社会科学计量研究所执行主任Elizabeth Hess (伊丽莎白.赫丝) 等。会议伊始,哈佛大学负责教学科研的副教务长Peter K. Bol教授首先介绍了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建设的背景,强调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重要性及推动相关技术研究发展的紧迫性。该中心的建立为来自多个学科不同来源的空间数据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包弼德教授还描述了GIS在中国古代文史领域研究中应用的现状,指出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对人文社科研究所起的作用。最后,包弼德教授表达了与浙江大学合作并推动GIS技术在中国学术研究中运用的期望。此后,哈佛大学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教务长Mark Elliott教授表达了对浙大代表团来访的欢迎。他认为这一合作项目是巨大的突破,积极地推动了知识的创造,促进了更好地研究,并且使得两所学府都能达到它们共有的“求是”校旨的目标。他感谢项目双方对这一合作所付出的努力并致以诚挚的祝贺。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高度肯定GIS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重要性,相信哈佛大学WorldMap平台的技术基础结合中国的数据资源,将是一次共赢且有意义的合作。吴校长还指出,未来社会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融,这两个世界的交融将形成新的科学问题,而GIS是这两个世界空间的重要交汇点。结合空间维度,利用GIS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加以可视化呈现和分析将充满意义。这次签署是合作的新起点,并期望有更深入的合作。之后,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小洲教授、大数据与学术地图创新团队负责人徐永明教授,哈佛大学副教务长Mark Elliott教授、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主任Jason Ur教授各自代表所在大学的领导和项目实施者在谅解备忘录中签字。地理信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就单个人物来说,包括人物的籍贯、行迹、社会关系的地理分布;就群体来说,包括一个群体的地理分布和迁徙轨迹;就非生命的物体来说,也有其存在、分布和变化的区域和轨迹;就一个地方来说,则又包含了既往时间里人、事、物等地理信息的总汇。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本国文献的数字化并对业已数字化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在各种文献的数字化进程中,基于GIS的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哈佛大学建立的WorldMap网站是地理信息数据库可视化查询平台,世界各地学者可以在此平台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譬如中国部分,就包括了人口统计、宗教、交通、城市研究、少数民族和语言、能源、环境、教育、气候、公共健康、经济、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可视化地图。鉴于中国尚无综合性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将联手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平台建成后,将为广大用户提供地理信息研究成果的发布、可视化分析及多功能查询服务,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未来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及社会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
    • 2017-10-16
      大野晃嗣先生讲座报道
      2017年10月13日下午,日本东北大学的大野晃嗣先生应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的邀请在历史系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大野先生现任东北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准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课题为中国明清时代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关于所谓的「明国劄付」——明朝与丰臣政权交流的一个片段”,由孙竞昊老师主持,陈群元老师担任翻译,陈健梅老师、尤淑君老师等二十余位师生参加讲座并参与了讨论。大野先生的讲座从现存的珍贵的万历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期间明朝发给丰臣秀吉家臣的劄付文书入手,包括山形县米沢市上杉神社所藏的发给上杉景胜(1555—1623)的“上杉劄付”和山口县防府市毛利博物馆所藏的发给毛利辉元(1553—1625)的“毛利劄付”,指出了以上两份劄付所记封授官职“都督同知”处的文字修正痕迹,并以此作为该项研究的切入点和关注点。通过征引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所附小西飞驒守内藤如安禀帖中向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提出的日方希望的议封名单、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所藏的《江云随笔》建仁寺藏本誊写本中所收“万历帝诏书”后的“大明皇帝赠进名录”以及《明实录》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史料进行了细致地比对分析,并结合明朝武官的职官制度,印证了两份劄付上的修正痕迹。对此,不同于过去日本学界提出的修正痕迹乃是由于明朝中央政府接受日方抗议而对封授官职进行匆忙调整的观点,大野先生认为丰臣秀吉家臣封授名录是内阁首辅赵志皋、兵部尚书石星等按照隆庆年间封贡俺答汗的“顺义王旧例”所制定的,现存劄付上的封授情况可能是日方根据丰臣政权的实际政治序列再行加工和处理的结果。大野先生还对两份劄付的纸张和文字进行了比对,两份劄付所用皆为中国所产竹纸,“上杉劄付”上的“丰”字与“毛利劄付”不同,为日本常用汉字,结合与毛利辉元地位等同的上杉景胜并未出现在早期议封名单中的情况,提出“上杉劄付”可能是由空白劄付另行填写。此外,“毛利劄付”和“上杉劄付”上的“都督同知”处分别由两字和三字的修正痕迹,可能是分别针对“都督佥事”和“都指挥使”所作的改动。随后,大野先生与在座师生就议封名单的前后变化、双方对于彼此的了解程度以及沈惟敬在谈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 2017-10-16
      “一带一路与世界华文文学”杭州峰会系列学术活动暨“含英咀华: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2017年10月9日至12日, “一带一路与世界华文文学”杭州峰会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王列耀和楼含松两位教授担任大会主办方主席。8日至10日,杭州峰会第一场活动“含英咀华: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正式开始。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响应“一带一路”宏伟战略,进一步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加强彼此之间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大会论文共计七十二篇,参会学者中境外人数一百余人,分别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大家齐聚一堂,共襄盛举。10月9日8:30,会议开幕式在圆正启真酒店求是厅拉开帷幕。主席台分别就坐的是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任少波,浙江省外侨办副主任彭波,暨南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浙江大学教授、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会议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楼含松教授主持并宣读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发来的贺信,任少波、彭波、王列耀分别致辞,对来到浙江大学参会的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评价会议在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促进海内外华人文学交流、提高学科研究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寄语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行卓有成效、有的放矢的创作与研究,为世界华文文学在“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下书写新的篇章而不懈奋斗。三场致辞使与会代表备受振奋、掌声频传。全体嘉宾、与会代表合影、茶叙后,会议进入主题演讲阶段。主题演讲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登翰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会长张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盟秘书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列耀,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聂珍钊,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加拿大华人作家陈河,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分别做主题演讲,主题演讲内容涉及“一带一路”下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与研究的新局面、“跨界”与世界华文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中国学术走出去、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离散经历和文学创作、古今文学比较研究等主题,涉及面广,引人发聩,引起在场专家学者的呼应与讨论。10月9日下午、10月10日全天,分组讨论在启真酒店求是厅、梨洲厅展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就不同主题展开演讲,点评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场学者反应积极,纷纷与发言者展开对话,“世界华文文学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的主题在讨论中不断深化。10月10日17:00,会议闭幕式在求是厅举行。闭幕式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陆士清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江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红林研究员、郑州大学樊洛平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陈力君副教授、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潘碧华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陆卓宁教授作分场汇报。山东大学文学院黄万华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对大会在厘清世界华文文学关键概念,拓展学科边界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高度肯定。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会执行主席金进研究员作会议总结。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杨际岚作联盟文情发布。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今年恰逢世界华文文学泰斗、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曾敏之先生诞辰百年。因此,大会在9日晚于求是厅举行了“曾敏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这是本次杭州峰会的第二场活动,20位曾敏之先生的朋友、学生发表感言,寄托对这位学科先贤的尊敬与哀思。11日-12日会议还安排了“现代文学大师寻访”文化考察,这是杭州峰会的第三场活动,文化考察以境外代表为主,大家先后参观了绍兴鲁迅故居、奉化两蒋故居、海宁金庸、徐志摩故居、乌镇茅盾故居等文化遗迹,通过追思故人和缅怀历史,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发扬光大浙江源远流长的现代文学传统。本次会议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对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在历史关键期的概念厘定、边界拓展、观念更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更号召和鼓舞着文学研究者和文艺工作者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号召中去,在伟大的时代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 2017-10-13
      “科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17年10月6日,“科学与人文”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成功举办。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办,邀请了来自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学者参与活动的举办。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 在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教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指出,科学与人文具有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对科学与人文主题进行跨学科和多维度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推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钝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盛晓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系主任石云里教授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就科学与人文研究的历史渊源、背景、进路、现状、期望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本次论坛上,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应邀作了主题报告。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剑桥大学荣誉教授、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史学会前主席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博士的报告题目为“Joseph Needham (1900-1995),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Coching Chu (1890-1974)”。他结合珍贵的照片和文献史料记载,首先对作为科学家和科学史家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作了介绍,然后回顾了李约瑟博士在20世纪40年代来华并在贵州湄潭参观考察西迁办学的浙江大学的背景和经过,特别阐述了李约瑟博士在推动当时浙江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和竺可桢老校长之间在科学研究上互相支持和帮助的感人故事。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员、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詹嘉玲(Catherine Jami)教授的报告题目为“Science and Religion in Europe and in China: The Cas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在对欧洲历史上科学与宗教两者关系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詹嘉玲教授以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为例,探讨了时人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多元化观点和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前主席、《科学文化评论》主编刘钝教授围绕“《第三种文化》与中国科学文化的一些新动向”作了主题报告。他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和《第三种文化》的出版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当代科学文化的一些新动向,如科学家的自觉参与、自媒体与微刊文化畅行以及组织建设方面的进展,并就如何唤起公众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增进科学工作者与人文工作者的对话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作了主题为“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具有“诗性”,表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想象、表达和推理的方式,而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是谓建立秩序、治理国家服务的,说明它具有“礼性”的鲜明特征。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盛晓明教授围绕“库恩与规范性难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规则主义”(regulism)和“规律主义”(regularism)在解决规范性问题中存在的困境,重点剖析了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对规范性难题的看法。在库恩看来,规范性是一种“niche”(小生境)现象,做出有效决定的应当是整个专家共同体,而不是它的个别成员。后达尔文主义认为,演化会产生变异,而变异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要想揭示这种变化,我们不能站在超越性的立场,而只能置身于境域中去表达和呈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系主任石云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17世纪中西自然研究者对几何方法的应用——纪念《几何原本》中译410周年”。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刊刻出版,在中国科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云里教授在对《几何原本》翻译出版的过程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17世纪中西自然研究者对几何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此纪念《几何原本》中译410周年。论坛结束前,前来参加论坛活动的来宾和学生积极提问,主讲嘉宾就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参加本次论坛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展示和交流了“科学与人文”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为推动科学与人文的交流和对话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办,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新海科技集团协办,并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浙江大学人文学部/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0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7/64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