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青年说:文化自信与汉语自信——记汉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2017年12月1日晚,汉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于行政楼314教室开展了以“新青年说:文化自信与汉语自信”为主题的专题研讨学习活动。本次活动共包括三个议题:“何为文化自信”、“且看汉语自信”和“共议筑造自信”,每个议题分别由2-3名支部同志通过文献学习、前期调研后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分享。文化自信,核心新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支部石海燕同志分享了以“浅谈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的心得体会,指出目前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仍存在“对文化自信理论了解不深”、“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个别过分推崇外来文化”以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度不高”等问题。曾庆云同志则针对石海燕同志提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探析,分别从历史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和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 汉语自信,力学笃行文化自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囊括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信、包含了百家争鸣的哲学自信等等,也包含了汉语言研究所最熟悉的“汉语自信”。第二个议题我们针对目前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现状以及会前所进行的校园街头采访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谷雨同志结合专业知识,探讨了历史上汉语的繁荣与被质疑、汉语的优劣与文化自信,讲述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五四时期汉语地位的动摇以及对现代汉语的“纯度”问题。他特别指出我们要相信,中国的语言具有世界魅力,我们要增强汉语的自信感,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孙钰婷同志则就“大学生群体对汉语的认同感”、“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汉语”两个观点进行了心得分享,她十分认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讨论交流时,支部书记孙晓雪同志指出,我们讨论的不仅仅只是语言自信、文化自信,而是随着中国富强而获得的世界尊重。世界对中国的尊重又反过来增加我们的汉语自信、文化自信。筑造自信,知行合一随后,支部同志们就“如何贯彻于实践”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支部周炜同志指出“汉语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开端,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对母语的重视还不够,存在“内冷外热”现象,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整合孔子学院资源;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等优秀的综艺节目,利用大众传播手段来增强汉语的吸引力。杜晓慧同志和金艺莹同志分别就《中国诗词大会》和《汉语桥》两档文化节目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提升大众“汉语自信”及“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杜晓慧同志提到,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中我们能够看到,文化类节目有能力成为文化传承的有利“推手”。金艺莹同志在对《汉语桥》进行分析讨论后,总结道,参差百态才是世界之源,真正强大的文化并不畏惧异质,树我邦国,自天下来同。最后,每位支部成员分别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表示将在今后更加关注自身专业的发挥,知行合一,新青年“说”,更是“新”青年担负“新”使命,创造“新”价值,实现“新”进步!(文/孙晓雪 图/孙钰婷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