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作者:
浏览次数:141
2025年3月3日上午9:30–11:30,观通学社第124期“衡古量今:先秦出土文献‘数量名’结构的实相与幻象”在成均苑4幢107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昊泽助理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刘金翔主讲,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程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李建平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李旭平教授参与对谈,浙江大学文学院史文磊教授主持。
本讲主要关注先秦出土文献中“数量名”结构和量词的性质,及其与现代汉语“数量名”结构的区别。讲座伊始,李昊泽教授从形式语言学对量词功能和名词性质的讨论引入,介绍了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类型差异。随后,刘金翔同学梳理了先秦出土文献中“数量名”结构的使用情况,逐一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辨析其中“数量名”结构的语义。刘金翔同学对先秦出土文献中“名数量”结构的功能也进行了简要介绍。本节提出,楚简中的“数量名”结构的分布极其受限,与上古汉语广泛存在的“数名”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在第二部分,刘金翔同学介绍了不同语料中数量结构的统计结果,概括出先秦汉语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律,并结合具体语例和统计结果,进一步说明先秦楚简中“数量名”结构和量词承担的具体功能。在第三部分,李昊泽教授利用形式句法学和形式语义学的理论,讨论了上古汉语量词的语义,以及先秦文献中对量词的理解和应用。本节提出,先秦汉语中所见的“数量名”结构和现代汉语有本质不同。其时所见的量词其实都是一种用于度量的单位名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量词。先秦的“数量名”结构主要用于表达物体的数量,并不承担一般名词所有的指称功能。在余论部分,李昊泽教授简要探讨了汉语量词可能的演化路径和方式。
参与研讨的嘉宾在上古汉语量词研究、形式语言学量词理论、量词的跨语言研究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李建平教授认为,秦国的书同文政策可能对汉语量词的演化产生影响;并介绍了其他简牍材料中量词的使用情况,提出双音化推动汉语量词发展的观点。程工教授讨论了量词和复数形态在语言中的作用,指出量词和复数形态在语言中是互补分布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名词可数和不可数的区分,语言中的名词可数和不可数之分是跨语言的共性。李旭平教授从量词的次类出发,针对量词的历时发展情况,提出了个体量词出现和触发机制的其他可能。
本次讲座讨论气氛热烈,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师生都提出了大量重要意见,为语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文字:刘金翔
图片:朱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