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物质性:明清相字学中的文字书写理论”讲座纪要

  • 2024-04-19

  • 作者:

  • 浏览次数:10


2024412日下午,观通学社·古籍研究所“镕今铸古 综贯博通”系列活动第七讲顺利举办。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兴应邀进行了题为“文字的物质性:明清相字学中的文字书写理论”的专题讲座,古籍研究所关长龙教授与谈,特聘副研究员卢鹭担任主持,古籍研究所教授高奕睿(Imre Galambos、“百人计划”研究员赵江红以及哲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等多名师生出席并参与讨论。

王兴老师首先以Tim Ingold的《线的文化史》引入讨论,指出书写文本存在“过程性”与“物质性”,拥有印刷与数字文本无法替代的物性交流和书写过程。他强调,尽管中国早期文字中的“象形性”在汉字进入隶楷阶段以后逐渐不为一般大众所熟悉,但依然在宗教书法等领域得以保留。魏晋以来的书法活动和著作(如卫恒《四书体势》)以及道教符箓的源流演变中,都反映了汉字书写与“身体”“宇宙”之间的象形感应。



随后,王兴老师梳理了相字学的历史源流。他指出,拆字、破字、测字、相字这一类活动,是一种中国历史上命理学与文字学结合的特殊技术,最早记录见于《后汉书·五行志》中的谶纬故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人们将特定汉字的偏旁或笔画拆解组成新字,并以此来预测未来命运;宋代邵雍可能建立了一个相对庞大的拆字测字体系(但这一点仍值得怀疑);直到明清时期,较为复杂的相字书(如《相字心法》《测字秘牒》《字触》等)和大量的相字故事才在文献中被保留下来。



王兴老师通过几则史籍记载的占卜故事,具体展示了各种相字技术如何应用于对个人命运的预测——既可以通过将汉字拆分、装头接脚、添减笔画来进行占卜,如“飛”字为“二九而升”、“田伸脚”为“甲”,也可以以物象字、以字象字,如乙似鱼钩、亞似纱窗,或者将文字看作人体,如“申”字中带燥笔预示着体内丹田的干燥。王兴老师指出,相字占卜者并不仅仅将文字视作抽象的符号,还特别关注书写文字的“物质性”状况,将字的物质属性纳入到传统占测宇宙论中进行诠释,即不仅仅要关注“写了什么”,还要关注“如何写”“何时何地写”“写成什么样子”。因此,占测技术并没有绝对标准化的规则,而是一种对于字综合感官的理解,这也为相字知识和技术的习得设置下了天然的壁垒。

专题报告结束后,关长龙老师就中国古代符号象征问题与王兴老师进行对谈,诸位参与讲座的师生也就各个角度向王兴老师积极提问,包括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与预测学的关联、印刷和数字化技术对文字物质性的影响等等。本次讲座围绕相字问题展开讨论,受到了来自多个院系师生的热烈响应,激发了在场听众从文献、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不同领域的思考和讨论,促进了跨学科的学术合作,丰富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多维解读和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