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两项课题获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

  • 2023-12-16

  • 作者:

  • 浏览次数:34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近日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有27个学术团队项目、66个学者个人项目获批立项。我校获学术团队项目、学者个人项目各1项,项目负责人分别为我院王勇教授和关长龙教授。

 


学术团队项目:日藏近代中日外交珍稀资料研究

学术团队:浙江大学东亚文献研究团队

首席专家:王勇教授

项目简介:浙江大学“东亚文献研究团队”由本校实体研究机构——古籍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韩国研究所骨干构成,依托浙大学科会聚计划设立的“亚洲文明研究院”平台,专事中国典籍域外传播研究、域外汉文典籍校勘、东亚笔谈文献整理,每年定期举办“东亚汉典工作坊”“东亚笔谈读书会”,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核心成员,培养了大量以博士后、博士生为主体的新生力量,保证了团队的攻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以“近代东亚外交话语体系”为视角,系统整理日藏近代中日外交珍稀资料,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围绕中日缔约谈判的日方出使行纪5种及《中日修好条规》文本研究展开,二是聚焦首届清朝公使馆员与日朝人士的笔谈唱和。

具体而言,首先是利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出使行纪、“大河内文书”进行严谨的点校注释,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一个可靠的定本,使之成为学术界的“公器”,方便各学科学者使用。“笔谈”是一种从未被归类定位的特殊文献体裁,兼有文言与口语的特征,频频出现方言俚语、域外汉字、域外汉语词,甚至以插图的形式表达口谈时的手势表情。我们希望在“大河内文书”文献整理过程中,给笔谈文献确立一个学理化的新定义,制定出笔谈文献整理的标准和范式。

其次是使用历史学的方法,析出出使行纪、“大河内文书”中重要的外交资料,参酌官方的史书与档案以及笔谈参与者的日记、书信、诗文,重新审视风起云涌的近代东亚外交史,总结其中的外交经验与智慧,汲取涉外交往的失败与教训(如琉球问题),为构建未来的周边外交提供借鉴。

最后是运用文学研究的方法,系统整理出使行纪、“大河内文书”中2000余首佚诗,追踪汉诗的国际张力与传播轨迹,考察作为高级话语形态的“外交诗”的意义与功效。



首席专家简介

  王勇,19564月出生。现任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专事日本历史文化、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出版各类著作四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首创“书籍之路”理论。专著《中日汉籍交流史论》、《唐视野中的遣唐使》等,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等分获国内外数类奖项。近年致力于架构“以中国文化为源头、国学研究为基础、多元文明为视野、比较研究为方法、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新东亚学。



学者个人项目:中国古代数术文献叙录研究

项目负责人:关长龙教授


   项目简介:数术文献是传统文化中尤具中国特色的关乎宇宙、天文、地理、生命和物理等智慧的集中表达,其内容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礼仪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也被誉为“华人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在现代学术转型之后却变成了最为典型的冷门绝学之一。

本课题以存世的历代公私目录著录及出土、传世数术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全部约3000余种数术文献书目加以研究分类,并考辨源流,著录目录及版本信息。在梳理数术文献的成书、流传脉络的基础上,形成有关中国数术史基本脉落的一些初步理解。同时,结合文化中国的礼仪传统,对数术文献的分类提出创新性观点,从而达到“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此外,因为数术文献所涵盖的知识体系丰富,需要打通哲学、天文史、历史地理学、博物学、宗教学等学科畛域,本课题将藉此培育一个以文献学为基础的跨学科学术团队,推动并展开对数术文献的多视角全方位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关长龙,笔名关童。1964年生,辽宁省岫岩县人。文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2005-2006年度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任教授。著有《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2001)、《中国学术史述论》(2004)、《敦煌本数术文献辑校》(2019)、《爰止国学丛稿》(2019)、《礼学文献八讲》(20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