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作者:
浏览次数:358
何为“文献”?《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出处。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按照郑玄和朱熹的说法,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来“文献”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偏指“典籍”。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此书中的“文献”指的即是典籍和文字资料。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是站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对传统“文献”概念的延伸,无疑更为全面和概括。
何为“文献学”?文献学是一门探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是古代典籍。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秘书、整理群籍以来,一直到清代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古代文献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就狭义的古文献学而言,包括语言文字和文本形态,涉及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和古籍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编纂等方面的学问。这大约是“文献学”本体课程的范畴。广义“文献学”的概念始见于近代,泛指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学问,经过几代学者的推阐和实践,文献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我们这套教程的文献学概念就属于后者。
虽然古文献学的定义有广狭之分,但其宗旨和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整理和研究中国历代文献典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古典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承担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古文献学是个既交叉又综合的学科。就内容而言,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文献记载的人物、史事、年代、名物、典制、天文、地理、历算、乐律等,涉及自然和社会、时间和空间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后者主要指文献中的思想观念,需要紧密结合语言文字和具体内容剖析探求。按学术性质来分,古文献学又分考据学和义理学,有关形式方面的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诸学及有关内容的考实之学均属考据学;有关思想内容的剖析探求属于义理学。我们古籍所的文献学诸课程,秉承清代朴学学风,考据为主,兼具义理分析,二者紧密结合。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文献学课程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我所的前身是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全国高校古委会所属的二十四家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首任所长是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由姜先生组建的学术队伍文史哲兼备,设置的课程包含了广义文献学的各个领域。从姜先生主持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见序后所附)中,可以看出当初的规模和教学的理念。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本所现已成为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所辖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我们的文献学课程也因为研究人员的变动而处于变化之中。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为了使本所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为更多人所知、所享、所用,在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写了“浙大文献学研究生教程”。这套教程包括:《礼学文献八讲》《出土文献与周礼八讲》《汉文佛教文献八讲》《写本文献八讲》《敦煌经学文献八讲》《敦煌道教文献八讲》《唐代避讳问题八讲》《音韵学八讲》《训诂学八讲》《说文段注八讲》《中古汉译文献语言八讲》《东亚文献学八讲》《科举八讲》《博物学八讲》,共十四种。这些都是老师们发挥自身研究特长,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在多年探索、积累的基础上撰写的研究生文献学教材,以学术性为主,兼顾知识性和普及性。因为浙大一学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期,一门课通常开一个学期,每学期八周,故每本教材都是八讲。
这套教材涵盖了本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但不能包括所有文献学课程。教程在文献学的基础上,广涉经学、礼学、传统语言学、敦煌学、史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从书名中就可看到,涉及的文献种类丰富多样。从文献的流传来看,既有传世文献,又有出土文献;从文献的版本来看,既有刻本文献,又有写本文献;从文献的存藏来看,既有域内文献,又有域外文献;从文献的内容来看,涵括儒家文献、佛道文献,等等。这套教程在选题设计上点面结合,既有学科通论,也有专题研究;在内容安排上广度和深度相结合,一方面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对相关学科或专题作体系的介绍,另一方面也体现深浅梯度和进阶层级,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授课者对各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所以这套教程视野广阔,内容前沿,材料新颖,对于文献学及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以及热爱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有志于学习和研究文献学的广大朋友,是一个很好的读本,相信会有助益。
古籍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1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推动我国古籍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古籍工作,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的今天,古籍整理与研究事业任重道远,前途无限,我们愿意与学界同道一起携手共进,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
王云路
2022年12月
附:上世纪八十年代姜亮夫先生制定的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课和专题报告部分)
专业课:
《尚书》
《诗经》
《左传》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以上每种有一人讲授,求会通。此外,下列几种可由学生选读一两种,要求熟练,并自选导师指导:《周易》,《老子》,《论语》,《墨子·经说》诸篇,《中庸》或《大学》)
(以上诸书除熟读外,并即作为基本技能练习之专书,用三百年来有关学者最佳成就为基本读物,一定要从头到尾读透、点过,并且作出笔记等)
屈原赋
《史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字学(读《说文解字》)以三分之一时间讲甲骨金文。
声韵学(读《广韵》)以三分之一时间讲古韵学。
训诂学(读《尔雅义疏》)
文献学(参《通志》二十略,廿四史志书)
目录学(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版本学
校雠学(参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
要籍解题及古籍校读
专题报告:
中国文化史
中国思想史
佛典泛论
道教概论
三教斗争史
中国名学和印度因明学
金石学
中国艺术史
中印交通史
中国科技史
天文历算书目提要
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算释
中国六大古都的结构形势
中国方志学
礼俗与民俗学
文物与文献
档案学
历史统计学
历史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文化人类学
制度与制度史
历代职官小史
中国医学
(以上专题报告,针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志愿,来灵活安排。报告时数,按内容需要灵活掌握。)
附记:本套文献学教程由商务印书馆2023年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