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作者:
浏览次数:911
2023年6月7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23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900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报告会共有来自古籍所的7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参赛,古籍所教师、硕博研究生共40余人出席会议。
报告会共设置四场,按照文献研究、历史与文献、佛道研究、语言文字的顺序进行,每位同学报告限时10分钟,随后由现场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并打分。
首先进行的是文献研究组的论文报告,参赛的4位同学依次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精彩展示:王珂银同学对叶昌炽《语石》所载“青浦张亦篯中翰”的真实姓名、生平经历、作品以及与叶昌炽、《语石》之渊源进行了详细考证,同时加深了对《语石》成书过程以及《语石》绿格清稿本性质的认识;廉皓晨同学对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孙诒让批校本《金石萃编》的文献价值从各方面进行了详尽探讨;郑天楠同学依据敦煌写本斯2144号《韩擒虎话本》的抄写情况和用字情况,明确了其原生形态和文本性质;周思敏同学通过缀合敦煌吐鲁番文献残片,不仅将各部分残片包含的书风、纸色、行款等固有的要素互相印证,还将早期藏家留下的可靠信息关联到同纸残片中,为探讨残片性质提供了更多元的角度。
中场休息后,历史与文献及佛道研究组的报告继续开展。晁芊桦同学对北宋晚期泸州土丁制度进行了详细考察,展现了传统国家中农耕经济与边疆军事的互生关系;伍海欣同学在考察《注维摩诘经》“别本云”引文中的出经文字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关系的基础上,不仅辨析旧说之未当,还得出“别本云”后引文是《注维摩诘经》编纂者出于增补鸠摩罗什注的目的编至集注之末的结论;刘素香同学对《五杉集》、敦煌文献中的《十念文》以及敦煌文献中的临圹文和叹圹文之内容及文本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下午为语言文字组的报告,共有4位同学参赛。杨凯琳同学通过重新考察时间范畴“天”的来源,得出“天”产生“一昼夜”义不仅来源于“春日-春天”“晴日-晴天”的类推,同时也受到“天”自身词义演变影响的结论,同时重新梳理了“天”类时间词的演变;张译丹同学通过对孙真人本《备急千金要方》语料进行研究,弥补了《汉语大词典》词条缺失、义项缺失、书证迟后、书证缺失及不足等问题;吴慧欣同学综合《汉书》、汉简考察,判断“辨告”是并列式(连动)双音词,义为“辨说告喻”,并就“辨告”的宋代用例,介绍了一类休眠词语的暂时复苏性现象;梁逍同学则对指示代词“当”的指代用法及其来源进行了详尽探讨,并得出指示代词“当”之形成是“语境吸收”结果的结论。
每位同学报告结束后,参会老师们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特点对每篇论文和同学表现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并给予建议和指导,从论文标题到文章结构、从核心观点到具体内容,再到运用新材料、版本、语料使用等问题,与参赛同学进行了细致地交流和探讨,使同学们更明确论文的修改方向,也更重视论文中的细节处理。
经过一天的报告、评比,本次论文报告会共评选出博士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硕士组一等奖2名。所长王云路教授作总结致辞,她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强调老师们对论文的点评无论话长话短,无论一针见血还是循循善诱,都很有帮助,期待以后的论文报告会能有更多同学参加。最后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并与参会教师一起为获奖同学颁奖、合影留念。
博士组一等奖:伍海欣、吴慧欣;
博士组二等奖:刘素香、梁逍、廉皓晨;
硕士组一等奖:杨凯琳、王珂银。
文字:陈思婷
图片:邓明霞、应佳窈、郑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