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世界与心灵救赎 ——著名作家艾伟《镜中》研读会在杭州举办

  • 2022-07-05

  • 作者:

  • 浏览次数:217


202272日下午,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艾伟《镜中》研读会”在杭州举行。《镜中》作者艾伟,北京师范大学张柠、南京大学吴俊、《小说评论》王春林、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诗人吕约、《当代》徐晨亮线上、《文艺报》行超、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宁波大学南志刚、温州大学孙良好、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任茹文、浙江财经大学周保欣、赵顺宏、荆亚平、浙江工业大学张晓玥、浙江大学翟业军、陈力君等二十余位评论家参加会议,就《镜中》进行了充分解读与深入探析。翟业军、周保欣分别主持上下半场研读。



《镜中》是艾伟创作的第七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建筑设计师,在突遭重大变故之后,重新思索生命意义、寻找救赎可能的故事。

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镜中》文本意蕴美学追求的思考。徐晨亮认为《镜中》延续了艾伟过去小说中贯穿的罪感、绝境、人的救赎等主题,艾伟试图找到一种中国人的内心语言。张柠注意到,小说开头的事故是捕捉世界的起点,解决问题则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吴俊从事故、梦幻、光线、附录四方面着眼,细致又深入地探讨了小说中的镜像世界。肖瑞峰说,《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以庄润生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也渗透了些许西方元素。王春林提出《镜中》集中思考了一个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庞大命题,是当下少有的充分挖掘人类忏悔意识的作品。南志刚对比了《镜中》和《风和日丽》的阅读感受,认为《镜中》更具思想性。刘卫东更多关注《镜中》如何表现创痛与疗愈认为艾伟对问题的处理具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吕约提出《镜中》为中国中产阶级书写拓展了新的可能性,且小说极具建筑的美感。行超认为《镜中》建筑结构是对东方美学的呈现。张晓玥说,《镜中》的人物与其说在照镜子,不如说在发光,镜中的“我”折射出不属于自我的光。孙良好讨论了《镜中》所涉四个维度:向死而生、爱我所爱、认识自己犹在镜中。赵顺宏认为艾伟善于捕捉极端情境下人物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提出江南作家的小说结构与北方作家有所差异。任茹文将小说概括为两个关键命题:一是如何面对历史,二是如何面对历史中的废墟和创伤。陈力君的发言围绕着“巢穴”这个关键词展开:人物以不同方式处在形态各异的巢穴中,对现代人来说巢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空间。荆亚平从“镜”这一意象出发,认为艾伟在镜中找到自己、扩宽世界。姚晓萍从小说叙事的轮回性、哲学的实感性、建筑的象征意义三个向度出发,对于小说的能指和所指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探索徐兆正指出艾伟认为人性都是抽象的,唯有对关系的揭示能够使我们窥探到所谓的真实、具体的人性。史婷婷谈及《镜中》是艾伟对自己之前创作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永城、戏曲等元素都得到重现。

研读会最后,艾伟真诚感谢各位评论家、学者对《镜中》进行的精彩解读和分析。他说:“文本成型后便有了多重阐发的空间、释出了文本本身的智慧大于作家本人的


/周沁榕、李秋雨

/公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