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罗时进教授讲座报道

  • 2020-12-24

  • 作者:

  • 浏览次数:122

20201221日,进行了由浙江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举办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系列讲座第九场,邀请了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蒋寅教授和苏州大学的特聘教授罗时进教授。蒋教授的讲座内容为《生活在别处:清诗的写作困境与应对策略》,罗教授为《清代诗史与典型事件:以道光以降自然灾难诗歌书写为例》。

蒋寅,曾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 副主编等。曾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学》《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主编。著有《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清诗话考》《清代诗学史》(第一、 二卷)《镜与灯: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等。

蒋寅教授提出了清代诗歌写作的困境,即写作的日常化和艺术的平庸化、日常经验的老化,分析其成因并指出清人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创新和摆脱日常经验的三个途径。

诗歌写作的困境形成的原因:(1)明清两代人口剧增,但科举录取人数未变,清代的科举竞争更加激烈,增加冗余文人。写诗的人更多,作品更丰富,但诗歌的价值却不断下滑。(2)以诗为性命,表层意思是将写诗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深层意思则是视诗歌写作为生命意义的寄托。(3)诗歌界的通货膨胀,数量剧增而质量下降。针对古典诗歌夕阳时代的写作困境,题材枯竭、构思落套、意象陈旧、语言老化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感觉经验的老化,基于此,清人探索了创新和摆脱日常经验的三个途径:(1)创新的三个途径:一是更新写作素材,二是改变写作方式,三是提高写作难度。解决问题的实质,在于找到摆脱日常经验的方式。(2)摆脱日常经验也有三个途径:一是离开久居的环境去往异地,这就是旅行、游览,改变了现实中的经验空间;二是脱离现在的时间穿越到过去,这是咏史、怀古,以超现实的方式改变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三是离开现有的角色,这就是拟古、拟代,以虚拟的方式在特殊的时空中重构经验。

具体应对策略的操作途径为:(一)空间移换:以旅行排除日常经验的可能。清代诗歌题材的丰富,征行游览、咏史怀古、咏物及主题化的组诗醒目地呈现出规模化的倾向。(二)时间穿越:以怀古咏史远离日常经验的必要。征行和游览同时受到两种新鲜经验的刺激,一是异样的自然风光,一是独特的人文传统。登临怀古自然地成为寄托情怀的最佳方式。(三)制造“事件”:对日常经验的装饰和点缀,将庸常生活的雅化。(四)间接体验:特殊经验的设定和虚拟。(五)咏物与虚拟情景的典型化。最后,蒋教授提出:摆脱日常经验,等于说生活在别处,这意味着对异己经验的探索,扩大了感受与表现的范围,突破了个人抒情传统的局限。特殊经验的虚拟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入开掘,同时也提高了艺术感受和表现的难度,使抒情文学走向更广阔的情感表现空间。虚拟经验对角色的设定,强化了拟代体在诗歌传统中的地位,弥补了戏剧诗薄弱的不足。

罗时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元明清诗文、地域与家族文学研究的著名专家。现任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等职,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客座任教于日本京都大学、毫湾东吴大学、逢甲大学等高校。著有《唐诗演进论》、《丁卯集笺证》、《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罗时进教授的讲座主题为《清代诗史与典型事件:以道光以降自然灾难诗歌书写为例》。罗教授以近代诗人的灾难书写为考察对象,探讨一个文学社会学问题:面对灾难事件,诗人有何作为,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近代自然灾难中的“诗人在场”与文本形成

人是社会的主体,在自然灾害中,是直接或间接的在场者。诗人或亲身经历而身受其害,或处于某种社会地位参与行动,或听闻事件引发情感激荡。其利害关系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但都具有鲜明的“在场性”。清代的自然灾害较历代为重,愈到后期,自然灾害发生愈为频繁。清代灾难诗歌创作的数量无疑远远超过以往历代,所表现的灾难题材的全面性、丰富性具有集大成的意义。由于灾难发生频繁,诗人介入度高,出现了各种专题性文本汇集,罗教授指出尤为瞩目的三类专集:一是专门事件诗集。如道光四年(1824)冬淮安高堰口决水,程华《纪灾草》曾作系列诗写高堰决水之难,其友人童北源称为“水灾诗草”。二是赈恤与勘灾唱和集。如《海宁州劝赈唱和诗》、王之佐所辑《绘水集》。三是绘图题诗集。诗人的“在场性”是诗人以伦理之情、正义之感向悲剧场景的切近,以对事件的沉浸感和亲身体验填补起记忆可能留下的缝隙。于荒政史固然有充实与佐证之功而于诗歌史所具有的拓展社会现实表现领域的标志意义,更值得重视。

二、近代自然灾难诗歌的叙事特征

再现灾难现场是一种特殊的非虚构事件叙事,近代自然灾难诗歌以纪实性、惊怖性、公共性为主要特征。(1)纪实性和惊怖性:从近代诗史中大量反映灾难事件的作品来看,以写实的方法还原事件现场是其主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这类作品视为灾难事件的诗体报告。如吴嘉纪作《风潮行》(顺治十八年(1661)十六日)、道光年间陈偕灿的《卖儿行》。(2)公共性:一是以自然灾害为公共话题,赋予灾难诗歌写作的传播性。如澎湖布衣蔡廷兰道光十二年二月向勘灾使周凯上《请急赈歌》四首,其意于诗题甚明。二是用通俗易传的形式,增强灾难诗歌的流行性。

三、清代灾难事件诗体叙事的拯救情怀

清代灾难诗歌题材的诗体与作,以事件为拯救的起点,以深度记忆为途径,诗史式地向省思、批判的目标推进。对自然灾害中种种不幸的悲悯,高度集中在民生之苦难和生命之逝去,这是清代灾难诗歌的重要主题。这类诗歌体现了灾难诗歌记忆的内涵是拯救,包括对灾黎的人道救助和自我精神洗礼。清代诗人的灾难诗歌书写,作为一种文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主持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徐永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