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作者:
浏览次数:102
2020年12月16日星期四,刘石教授(清华大学)和汪春泓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负责人徐永明教授的邀请,举行了线上学术会议。刘石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辨意》,汪春泓教授的讲座题目是《“论功若准平吴例”释》,徐永明教授主持此次的线上会议。
以下内容根据讲座整理。
刘石教授认为中唐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诗中的名篇,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是其中的名句,对于这两句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他对这两句的含义做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对诸家之说进行了辨析。首先对全诗做了介绍,同时也联系了和此诗关系密切的“永贞革新”政治事件。他提出对这两句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乃至对全诗的基调和主题,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认为: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无如之何。得悟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还有近人俞陛云,今人林东海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基本上是认命说,安命说,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全面之处,
他认为从刘禹锡作诗的背景看,23年的贬谪生活刚刚结束,半生蹉跎,前景难料,难免心生惆怅乃至愤懑不平,从凄凉、弃置、沉舟、病树等词,的确不难感觉出一股悲观气息,更应该看到的是刘禹锡一生行事的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用明人瞿佑的话:“英迈之气,老而不衰”。
刘石教授认为要理解一首诗,单就作品论作品往往是不可靠的,联系尽可能多的史实,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才有希望深入准确的把握,需要对文本和整个背景进行细读。最后,他认为沉舟一联是乐观旷达的句子,是积极进取的句子,同时也是全诗的诗眼,是提高诠释境界显示作者诗豪风格的句子,它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篇,从而也使全诗成为唐诗中传播久远的名篇。
另外汪春泓教授认为关于古代文史的了解,今人的研究如高空俯瞰,有时印象模糊,甚至还会以讹传讹,所以人文学者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像卫星定位一样,就时空人物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还原历史,以求实证为止归。
第一,唐代评述陈子昂的不同意见。初唐诗文革新,陈子昂具有何种地位?其功绩如何评估?如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云:“至于徐、庾,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再如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总体而言,陈子昂备受唐代文坛主流之推崇,其功不可没。经过杜甫、韩愈、白居易的盛赞,因而造成了陈子昂与革新文风的正面叙述。
第二,从平吴论功思考文学发展合力作用。上述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指出陈子昂具备黄金铸身的文学地位,但是作为比喻及内含颇具有弹性。平吴作为
古烁今的系统工程,元好问一句论功若准其背后的刀光箭影,隐藏着一大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而文章千古事却是一阵又一阵的头脑风暴,相互激荡。文治武功固有其对应性和可比性及发展进程的多层次、多视角。
第三,从文义到经史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功绩。首先,平吴源于秦之后华夏大一统的内在惯性。其次,唐初文学革新受隋大儒王通影响,齐梁从而沦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及政治和文学两大元素之大成者,此种观点来源于王通的《中说》。另外,文中子所哺育的唐初政治家、文学家是唐朝文风改革实践者和引导者。再者,陈子昂在唐初文风革新背书典范作家标志文章革故鼎新之奏凯。最后,陈子昂秉承蜀学传统,在唐初对南朝文风上改革之历史选择中隐约可见。更为重要的是时势造英雄,陈子昂成为历史的最好人选。
汪教授认为解释作为文学史的陈子昂现象,不能局限于诗歌,要回到上述所论及的文体间的溢出和互渗。然而文学史为何选择陈子昂,令他居于平吴之崇高地位。其原因在于陈子昂不仅局限于文士之身份,还有其策问、奏义,皆能上达天听,受到武后的礼遇,因此陈子昂被抬举到很高的地位。实际上唐初四杰、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许敬宗及张说等于和陈子昂一起,从不同角度汇合成初唐文风的浩荡洪流,也为迎接盛唐文学的到来举行了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