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吴承学二位教授谈文体学的界定和思考

  • 2020-12-05

  • 作者:

  • 浏览次数:124

 2020122日晚上,陈文新教授(武汉大学)和吴承学教授(中山大学)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永明教授之邀,一起举办了线上学术会议。陈文新教授演讲题目是《明代文学主导文体的重新确认》,吴承学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谈谈文体学研究的语境》,讲座由徐永明教授主持。

以下内容根据会议整理。

首先是陈文新教授讲述明代主导文体的相关思考。明代文学的主导文体究竟是诗文还是白话小说,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第一种观点明代文学的主导文体是小说坚持者有胡适,游国恩吉川幸次郎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明代的主导文体是诗文,强有力的支持者和他的《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认为因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在明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基于以上两种对立的观点,陈文新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两句话。

第一句是明前中期文学,以诗文为主导从明朝开国一直到明代的正德嘉靖前期以诗文为主导,此时白小说基本上没成气候,原因有二:1明代白话小说主要成就是四大奇书,其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书到嘉靖初年才正式进入阅读视野2是明代精英文人大量的介入白话小说的生产和消费是在万历以后,明显的时间节点是1572年以后

第二句是明后期文学以白话文学为主导明后期文学以白话文学为主导同样基于两个事实1个事实,那就是民的精英文人有了明确的白话小说经典意识,四大奇书这样的术语是精英意识的具体体现,阅读《金瓶梅》,李贽评点水浒传》。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明代最好的白话小说,实际上到了晚明的时候才有了定本,在这之前所有的白话小说无论是三国水浒还是西游,这些作品都称之为流动的文本,种形式是典型的民间文学形态,它们处于不断变化中2个事实文的小说化。诗文小说化是晚明文坛的突出现象,高一档次的文体向低一档次的文体模仿,如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词为曲,很少有以诗为文的情况,因为这样的情况不符合惯例公安派提倡独抒性灵和晚明小品文张岱都是诗文小说化的典型。

所以陈文新教授认为明前中期文学以诗文为主导,后期文学以白话文学为主导,是对历来众说纷纭的明代主导文体的精准化界定。

吴教授认为文体学和怎么看待文献密不可分。他提出一个基础的问题文体学的文献指的是什么?主要是两种文献,一是考古发现的文献;是文献的发现,在寻常的文献读出不寻常的意义,在学术研究上文献的发现是很重要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文体语境离不开文本细读。文体语境最讲究得体两个字,得体是文体做出一种准确表达如三国时陈琳为袁绍声讨曹操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骆宾王为徐敬业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都是特定的语境和特定文体的得体运用。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诗穷而后工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这篇文章是为高官们所写的,都有特定的文体语境。

另外古代的文体学还要考察修辞语境。古代的文章比较短,很节制曹丕《典·论文》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八种文体皆用一个字概括,并不那么准确,这也不是曹丕所要表达的重点整篇文章谈问题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重要的背景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国文体学的语境下进行文本的细读,如能做到这样的话,也就可以实现在文献方面有所发明

最后两位讲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回答,问题主要有:比如明代秦汉文的编纂,八股文创作的需求推动,八股文的写作要求形式翻新,文人对小说创作的主动介入和定本的建构,文体和语境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