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作者:
浏览次数:98
2020年11月18日晚上,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受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邀请,在腾讯会议为相关师生做了学术交流。黄仕忠教授的讲座主题《全明戏曲编校》,朱万曙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全清戏曲编校》,会议由徐永明教授主持。
首先是黄仕忠教授和各位师生交流关于编断代的戏曲总集的问题,他对比了戏曲总集编纂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1999,王季思先生带领编纂的《全元戏曲》。第二个阶段,2004-2020,黄天骥先生带领编纂的《全明戏曲》,《全明戏曲》的编纂是继承《全元戏曲》的编纂思路 、编纂体例、编纂结构的基础上,开始的研究。
如何让更多作品进入当代学术的视野?总集的编纂就意义非凡,他提到:“海外的学者会经常问一个问题,图书馆有多少收藏、流通、出借、看到的书,这一部分有多少册典籍?”没有总集的编纂很多文献会非常分散,且看不到。总集的编纂应当跟随当前学术前沿的脚步,让更多的作品进入学术史研究的视野。
接着,黄仕忠教授围绕编纂一代戏曲总集之意义与价值,影印与整理本的不同功效,《全明杂剧》以及编纂工作的进度问题,详细做了介绍。另外编纂工作中当然也面对一些问题(1)断代的问题。(2)版本的情况:(3)钞本、刻本、自刻本/选集本,不同处理方式等,结合具体实例做了更为详细的讲述。
朱万曙教授的主题是《<全清戏曲>的编纂与古籍整理》,接续《全明戏曲》。首先是清代戏曲剧本文献的总量和断代问题。分为三个时期,清前期,顺治、康熙;清中期,雍正、乾隆、嘉庆;清后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以时间先后编排的编撰次序,按照帝王年号划分,这样的时段划分也能是只能是粗线条的,因为作为一个戏曲假期生活和戏剧的创作,往往会跨越不同的朝代。
如此庞大的文献如何整理?以下是朱万曙教授的编纂架构和思考。总集的形态多为古典文本。《全清戏曲》的编纂起源上承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和中山大学正在编纂的《全明戏曲》。戏曲中的杂剧和传奇有时又难以区分,清代创作杂剧又创作传奇的戏曲大家大有人在,如吴伟业创作有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又创造了传奇《秣陵春》。杂剧、传奇两种文体在清代已发生了变化,有作品名为杂剧篇幅其实很长,有的作品名为传奇篇幅却很短,如黄燮清的《绛绡记》《鸳鸯镜》传奇,分别为八出和十出。以上是清代戏曲总集编纂遇到的文体划分问题。
关于保存的问题,以尽量保存原本信息为原则的整理目标。具体方法是:1,在各句前面以作者介绍个整理说明的方式,介绍作者生平和版本面貌。2,保留序跋。3,保留评点。整理的追求以精良为标准:(1)、剧本搜集追求全,(2)、慎选底本,(3)、仔细校勘。这样才能够呈现价值较大的总集。
最后,两位老师根据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和讨论,而且还各自唱了一段戏曲,为此次的线上讲座增添了些许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