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作者:
浏览次数:23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老师,受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邀请,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做了关于主题为《中国文学文献学》的讲座。
讲座的主题围绕怎么做资料编纂?怎么面对经典?怎么熟读经典?怎么能够在前人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一条学术之路?怎么选题?等角度展开,刘跃进老师以《文选》和《玉台新咏》这两本书为例,给在座的师生做分享和交流。(本文根本讲座内容整理)
1
文学研究要有文学梦想
为什么要有文学的梦想?做文学研究的人,有文学的梦想和没有文学的梦想,对史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否则的话,史料就是史料,一点人文情怀都没有。如果有了对文学的梦想,做文学研究,才可以在冰冷的史料之后,做出有温度的文学研究。
2
学术研究的两个纬度
做学术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维度,第1个纬度,要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第2个纬度,了解相关历史的材料。
整理资料是进入学术研究的第1步,恰恰这1步多数人都不会。
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中谈怎么做学问?核心一点即是系统的做资料汇总。例如,《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整整做了40年,他把跟唐代有关的交通全部整理,然后按照交通路线把原始资料汇总,这是在编相关资料。另外,如《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和传统的模式不同,传统的模式,把魏晋佛教地理有关的佛教著作拿来读一读,《高僧传》《续高僧传》,《大藏经》找到一些基本的材料,分成若干的问题概念。继承的,影响的,这是传统的学术概论。这种做法没用,严耕望的做法是,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弄到一起,把所有的庙宇按照空间的分布,然后再考证每一个庙里头有多少和尚在这里住,有多少经书在这里翻译,有的和尚从哪到哪?哪个月从哪里到哪去挂单?到哪去翻译佛经?这个佛经最初在哪翻译的?后来在哪刻的?勾勒出来一个动态的体系,这样做出来以后,整个魏晋南北朝被他复活了,就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最后,《两汉太守刺史表》这部著作也做了详细分享,也是通过编资料的方式,把整部著作立了起来。
做学术研究的年轻学人第一步也要学习编资料,不会怎么办?不可能一上来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当然的做学问,99%的人都要学习别人怎么成功的,先从前人做学问的方法做起,看一看成功者是怎么做学问的。刘跃进老师的《秦汉文学编年史》也是编资料的方法,按照秦汉400年的历史编出来,一共600多位文人学者的历史,逐年排下来,横向的就是文人分布,按照105个郡国,600多位学者文人,安插在100个郡国里面,纵向的、横向的都有坐标,某一年某一人在哪做了什么事,这样时间、空间就呈现出来了,这都是编资料的方法。虽然研究的年代不一样,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元明清会不一样,编资料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必须有一个系统的编辑资料的方法,这种是研究的第1步。
3
《文选》和《玉台新咏》
1.《文选》的近百年发展和编者问题
《文选》作为总集之所以能保存和它的地位分不开。钱玄同在《青年杂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叫‘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桐城派有两三百年的影响力,而《文选》有着1500年的影响力,同时被作为打击的对象。但抨击《文选》很多人是矛盾的,比如鲁迅,章太炎,虽然抨击桐城派,却受益于《文选》,这些人对《文选》有所保留。近100年来,真正打倒的是桐城派,而《文选》则没有,但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中国人不会写文章了。文学史包含诗歌、戏曲、小说、文章四部分,从存量上来说,文学史的主体95%以上是文章,而不是戏曲和小说。鲁迅有无数篇文章讽刺小品文,认为这些是小摆弄,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在真正的文章是章表奏记和辞赋,这些在五四运动这场革命当中,是给彻底的给打倒了,令人遗憾。
《文选》编者无可争议是昭明太子。但在萧统的身边,还有好多文人。古代的文集编纂,帝王大臣手下会有很多文人协助,如《吕氏春秋》,吕不韦署名,实际上至少有6个主将协助。日本的学者认为《文选》包括刘孝绰、王筠这两个人,可能是最重要的编者。这是关于编者的问题。
2.《文选》的成书年代和文体
《文选》分37类文体,主要的是诗和赋。我们中国的文体分类,章表奏记都属于应用文体,其中有什么区别?比如给皇帝写是一种文体,给大臣写是一种文体,给平辈人写也是不同的文体,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文体。每一种文体的开头结尾和引用的典章制度也会不一样。
鲁迅有好几篇杂文,谈如何揣摩名人的文章,增进自己的文章水平。刘师培也谈到过这个问题,对文章揣摩的特别清楚,杜甫也说,‘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类的话,这不是空话,他们在文章的整个构思和下每一个字的时候,真的是用心极致,以至于叫呕心沥血,古人对文章的研究细致入微。这种对文章的详细分析尚不充分,其实也给将来的学术史研究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间。
《文选》的编撰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文选》收了130多个作者,700多篇作品,陆机、谢灵运,曹植,江淹的作品最多。这两句话意思是有文采,除了有文采之外,《文选》也收了一些经学著作,收了左传序,这些不属于文采范围。实际上,除了文章之外,还有一个出发点,这个文章一定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梁武帝时,设立了五经博士,需要一经一经的考试,都要学习经书,要学习文章,因此《文选》的编纂,实际上是执行贯彻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刘跃进老师认为,《切韵》这本书是以南渡洛阳音为语音标准,南方人接受,北方人也能接受,以文选为文字范本。萧该编的《文选音义》,系统的探讨了《文选》的语音标准,南北统一之后怎么写诗?用什么韵?是用江南韵还是用北方韵,唐朝统一之后怎么办?陆法言等人编了一部著名的《切韵》,这是中国中国语言学史上划时代的一部著作,作为后来唐朝进士考试的最重要参考书。
3.文选的版本、翻译
《文选》的版本很复杂,有李善注,五臣注,六家注,六臣注。《文选》白文30卷,入唐以后,很多人都不懂,李善给做注,白文30卷增加到60卷,所以就衍生了不同版本的问题。李善注引用2000多种典籍,多数都已失传,多数是引述历史事实,后来又出现了五臣注,五臣有一个好处就是串讲,但是五臣没有李善有学问,所以经常出错。另外六臣注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李善本在前,五臣注在后,叫六臣本,这个是比较晚的,当时叫6家本,不同的版本差别很大。《文选》研究的李善注,五臣本,六家本,六臣本,这四个系列不一样,差别极大。到今天为止,很难做出一部真正的汇校集注原因,难就在难就在这里,宋刻就四五种,这是中国很少见的。
海外的《文选》学的研究和白话翻译也有所发展,日本九州大学的斯波六郎,美国的康达维是重要的学者。
以上是《文选》的主要内容。
最后是《玉台新咏》,编者、名称、成书年代问题。刘跃进老师认为《玉台新咏》是一部歌词,《文选》是读的,《玉台新咏》则是唱的,《玉台新咏》收集了《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像歌剧,对研究中国的早期说唱文学,有很重要的价值。
4.如何面对经典及当下学术研究之优势
当代研究学问的两条路。一条是:研究二流三流的对象,今天基本上做二流三流,不敢碰经典了;另一条路:研究经典。研究经典很难,现在做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词学、诗学等研究,已经由一流二流三流到不入流。
当下做学术研究的优势有三个,1、电子资源,2、出土文献,3、域外文献。有这些充足的文献资源存在,即使被大家研究烂了的题目,当下的学术研究依然有前人所不具备的种种优势,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孤芳自赏。
今天的学术研究可以重新在前人的基础上起步,研究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方法,开拓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