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作者:
浏览次数:448
2020年10月24日-11月3日,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之“冷战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系列演讲成功举办。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发展形势,为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强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浙江大学鼓励进一步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模式,面向广大学生着力推进在地国际化。2020’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本计划邀请海内外嘉宾莅临杭州线下举行,被迫调整为线上交流模式,邀请部分项目合作者进行线上开放演讲,此次系列演讲由项目合作嘉宾线上讲座(中英文演讲)和问答环节(中英双语交流)两部分组成。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为了开拓本校学生视野,人文学院与中文系诚挚邀请了8位国际知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此次系列演讲嘉宾有: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系王德威教授、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系Karen L. Thornber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容世诚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樊善标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陈济舟、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候选人陈芳代、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海鹏、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黄丁如。其中王德威教授为本次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的合作方,而其他7位学者都是本次项目的合作成员。另外,哈佛东亚系李洁教授在9月3日进行的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电影游击战的精彩演讲,也本合作的组成部分。系列讲座主要以演讲嘉宾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围绕冷战文化与华语世界的关系展开深入、具有前瞻性的探讨,系列讲座吸引了海内外知名高校师生、作家、文化工作者参与,对外开放的讲座场场爆满,其中参与的嘉宾包括赵稀方、刘俊、宋明炜、张翎、周洁茹、陈楸帆等海内外知名教授、作家。
10月24日上午8:00,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的主持下,本次会议开幕。王德威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他充分肯定了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这个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学术演讲推动华语文学的研究,并衷心祝愿本次系列演讲取得成功;同时,王教授也透露明年会在哈佛举行同论题学术会议的计划,邀请大家共聚波士顿。
接着,由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生候选人陈济舟开启本次系列演讲,他是王德威教授的学生,也是本项目的参与者,讲座主题为“隐物与幽命:文学与现实中的人情物意”(“Concealed Things and Latent Life: The Human-Thing Entanglement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陈济舟以“隐物”和“幽命”破题,从知识领域、地理位置、时间坐标三个方面解释他如何以西方的理论去打破和建构建筑、园林和文学、历史之间的关系。他从小说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开始,从文学、历史、建筑、法律和田野调查等多个方面,再次带领大家进入上海十八世纪老宅“书隐楼”,讲述“书隐楼”所引申的新闻与故事。近年来,“后人类”研究和“新唯物主义”在全球学界和文坛成为风尚,陈济舟从不同的人间情境和历史的演进轨迹中寻找人、物和生命的内在联系和张力,以另一套情物交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去揭示了文学于生活中隐幽的人、物以及生命的真相。他在带领大家进入“书隐楼”故事的同时,也为参会的学者和研究生们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的一角。
陈济舟演讲之后,是本次系列演讲的第二场,由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生候选人陈芳代为我们分享了主题为“错位的前卫:二十世纪华语语系及欧美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与政治”(“The Untimely Avant-garde: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20th-century Sinophone and Anglo-European Transculturations ”)的演讲。陈芳代以本场演讲的关键词“错位”和“前锋”切入,针对西方学术体系里的前卫/先锋研究究竟是二十世纪初昙花一现的历史现象还是经久不衰反复革新的艺术风格这一辩论,她指出将视野转向可以为前卫/先锋研究带来全新思考却一直不被重视的华语语系世界,从而探究前卫/先锋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的华语语系和欧美文学的跨文化互动中的艺术和政治意义。同时,同样重要的还有华语语系文学与欧美文学在二十世纪中的跨文化运动,带有前卫/先锋性质的这些互动也再一次指向欧-亚在彼此的文化现代性的形成中的相互影响。
10月25日上午8:00到下午1:00,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生候选人海鹏和黄丁如,分别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中国当代边疆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假说”(Critical Methods and Hypotheses in Reading Contemporary Ethnic Frontipheriats in China)和“‘人,机器与诗’:试谈文学与媒介研究方法”(Man, Machine, Poem :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and Media Studies)两场讲座。
中国边疆民族文学的书写正在蒸蒸日上的势头。前有阿来成为国际瞩目的藏族作家;后有两栖作家万玛才旦叱咤国际影坛,成为“藏地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近有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出现多位获奖回族作家的集群,及至获得“中国文学之乡”的殊荣。中国边疆民族的文学在表达什么,一时成为海内外文学批评界和社会地理学界不能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海鹏以近年来英文学界研究边疆民族文学的三个主要理论框架为视角,考察近二十年来边疆民族文学的创作里程。与此同时,海鹏提出关注边疆民族作家在中国职业作家创作体制里具体生存境遇的必要,重新审视边疆民族作家在国家与本民族之间双向媒介的特殊地位,展示他们如何过滤,清晰,和模糊-国家至上-消费主义-和本民族自信-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海鹏推介了九十年代以来边疆民族作家梯队中多位显赫的“大佬”和几位勤劳与智慧兼备的“新星”以飨各位同仁对本讲的关注。
黄丁如由她的博士论文《动物与机器之间:二十世纪中国的战时生态、科技与现代主义》切入,通过厘清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与大众媒体中的生态意识与无意识,思考战时生态如何迫使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在动物与机器之间,身体的物质性与媒介性之间去重新理解“人”的位置。黄丁如以其博士论文中的三项个案研究为例,涵盖毒气战争与中国科学小说,油印机与前线文学,以及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跨越国境的机器人涉及、生态研究与文学实践,讨论了文学中与媒介研究的几种可能的办法。
10月24日、25日的四场演讲非常精彩,也引发了海内外老师和研究生们的积极发问和热烈讨论,演讲一直持续到下午1:00。因为北京时间和波士顿时间时差12小时,嘉宾们都在波士顿深夜为我们演讲和交流,参与的师生们都为演讲嘉宾的敬业所感动。
10月27日上午10:00到下午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容世诚做了一场题为“从‘廉纸小说’到‘冷战文学’:上海-香港-新加坡”(“From Pulp Fiction to Cold War Literature: 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的演讲。容教授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1992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东亚系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方向有中国戏曲史、香港地区的中国戏曲、中国通俗文学与文化、亚洲地区冷战文化、中国方言电影、新加坡华人的阅读史。已出版学术著作:《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和社群》(1997)、《粤韵留声:唱片工业与广东曲艺(1903-1953)》(2006)、《寻觅粤剧声影:从红船到水银灯》(2012)、《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容世诚卷》(2018)。
容教授论述了战后香港“廉纸小说”的生产流播,旁及小说出版和电影工业关系。容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廉纸小说”一词翻译自英语'pulp fiction',泛指印刷在纸质粗糙杂志的通俗小说。他这场讲座聚焦于香港“虹霓版社”和“环球出版社”的出版活动。“环球出版社”创立于上海,五、六十年代成为香港通俗文学的生产龙头,出版侦探杂志《蓝皮书》、武侠小说杂志《武侠世界》、以及俗称“三毫子小说”的“环球小说丛”。“虹霓出版社”的《小说报》则是文化冷战产物;是受美国政府资助并标“一份报纸的价钱,一本名作家的小说”,销售于香港、台湾、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区。容教授更以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作品《新加坡故事》为例,阐述了《小说报》的冷战性质。
11月3日上午9:30到下午12:30,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樊善标以“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为主题展开演讲。樊教授在讲座伊始即指出报刊作为史料与其他文献最显然的区别在于报刊具有大量明确的时间标记,因而在重读报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报刊重构出确凿的过去。樊教授认为,由于资料保存及整理不尽人意,过去的香港文学研究者多取材于单行本,而较少运用作为作品更早期载体的报纸、期刊。他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香港报刊研究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材料的份量远较单行本庞大,二是报刊媒体深深嵌入具体的社会时空中,需要研究者掌握大量背景资料才能深入研究,而在目前的香港,这些资料鲜有系统化地保存下来。最后,樊教授以自身的研究为例,探讨了在运用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时,克服海量文字,搜罗、整合相关的信息,来建构课题。
11月3日晚上19:00到10:00,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唐丽园Karen L.Thornber教授压轴开讲。Thornber教授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语言与文明系Harry Tuchman Lexin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代理所长,曾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涵盖世界文学、东亚以及印度洋环带区文学与文化。Thornber教授以研究文学文献为基础,挑战包括生态文学与批评、后殖民主义、创伤、文学与全球健康等不同的前沿课题。已著有专注有《帝国的文本互动》(Empire of Texts in Motion,2009)、《生态含混:环境危机与东亚文学》(Ecoambiguity: Environmental Crises and East Asian Literatures,2012),以及另有译著Toge Sankichi and the Genbaku shishu.
Thornber教授的演讲是本次系列演讲中唯一一场全英文演讲,主题是“全球化疗愈:世界中的医学人文和中国文学”(“Global Healing: Medical Humanitie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Thornber教授以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向大家介绍了医学人文学的定义、相关范例及研究前景,洋洋洒洒讲了两个小时,她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说她为了准备这场演讲,凌晨4点半起床(波士顿时间),就是怕误了演讲,大家都为Thornber教授的认真敬业所感动。她以自己最新出版的《全球化疗愈:文学、宣传、关怀》一书为主,从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当前语境下出发,首先探讨了因疫情而引起的污名化和创伤问题。唐丽园教授表示,COVID-19与艾滋病、麻风病等疾病的区别不仅在于有着不同的症状、感染率和传播方式,更关键的是前者涵盖的人群范围更为广泛。她进一步指出,尽管这些疾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之处,但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污名化和歧视是相似的。而抵制污名化则需要通过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以使医疗保健更加人性化,否则个体的痛苦将持续存在。其次,她认为公共危机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结构性暴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在美国有数百万人由于种族、性别、移民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等而遭受到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待遇,这不仅对控制和消除疾病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也阻碍了病人的痊愈和幸福感的获得。最后,唐丽园教授对李师江的《医院》、王晋康的《四级恐慌》等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不仅强调了幸存者所遭遇的深刻创伤体验,使读者对他人的痛苦怀有同理心,还为灾难中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对抗困境和表达意义的新途径。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热情不减,中文系博士生李一扬、张之羽、朱钰婷、陈璧君、倪子惠、赵倪聪、周诗寒,硕士生梁钺皓、石静媛、章懿颖、舒芯、张怡等人都提前阅读过Thornber教授的新书《全球化疗愈:文学、宣传、关怀》,也曾与金进老师讨论过,大家都有备而来,他们虚心向Thornber教授请教。如周诗寒提问:“伤寒玛丽”事件当年在美国影响很大,之后其逐渐污名化成为了某种文化隐喻,并开始进入日常生活语言之中。我想知道今天的美国如何看待它,我们又将如何对其去污名化?再如朱钰婷问:我注意到有很多小说或是散文都是从正面去塑造战胜病魔的精神。这些带有光明面的英雄志性质书写,不仅呈现出过度单一的观点,还掩盖了医病关系的某些阴暗面。事实上,医学对于人的身体有着非凡的优势和控制力。一些科幻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把医院作为一个权力空间去描写,并且关注病人在这个空间中是怎样被纳入到一个被支配的秩序之中。请问这样的小说会对读者产生一种疗愈功能吗?再如张之羽问:当处于一个平常的状态时,社会上只有一小部分人生病,因此资源不会紧张,那么这个时候方方面面的关怀都是可行的。但是当疫情爆发时,每个人都立即和疾病联系起来,资源也突然紧张,甚至我们有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比如这次新冠封城,人们都需要得到治疗,但是资源紧张时医生应该给谁用呼吸机呢?显然,很多矛盾一下就集中爆发出来了。请问这种情况下文学应该如何去发挥治疗作用?后疫情时代对文学在发挥治疗作用上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这些问题Prof. Thronber都一一耐心回答,展示其跨学科视野的强大知识背景和理论素养。
回顾整个系列演讲,王德威教授的开场振奋人心,激发线上线下学者、研究生们的研究热情,也为华语文学研究界指出前进和探索的可能方向。Thornber教授、容世诚教授和樊善标教授则各自聚焦当前学术界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真知灼见,引人入胜,令人深思,引发了线上线下学者和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也展示出“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这一研究项目的学术魅力和发展路径。四位哈佛大学博士生候选人,都是王德威、Thornber和李洁教授所指导的博士生,也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的研究助理和课程助教。他们也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诚挚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使得讲座成为了一场学术同行们交流的盛宴。整个系列演讲精彩纷呈,线上线下各位知名学者的诘问和切磋,这种唯学术的交流过程,为线上线下的学生们开拓了研究视野,也领略到学术面前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
最后,本次讲座的筹办者金进研究员感谢线上线下海内外各位师长朋友和同学们对2020年“浙大-哈佛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的鼎力支持。感谢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比较文学系的诚意合作,感谢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Thornber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容世诚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樊善标教授的精彩演讲,感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感谢浙江大学中文系和其他海内外高校研究生们的热情参与,也感谢会务团队的辛勤劳动。同时,他也勉励同学们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踏实做学问。在线上线下同学热烈的鼓掌声中,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受浙江大学国合处资助,是2020年浙江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的立项项目,项目合作方是哈佛大学,项目负责人是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本项目旨在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落实全球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哈佛大学东亚文明与语言系、比较文学系、亚洲中心、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合作,加强东西方大学学术之间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2020年浙大-哈佛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之“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已取得圆满成功。系列演讲将结集出版,同时合作双方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浙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务实的合作态度、扎实的学术基础、自信的学术姿态和流利的双语水平,都让哈佛教授们赞叹不已,这也为进一步深化未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1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将邀请更多的哈佛和世界顶尖学府学者在人文学院开讲华语文学与文化的前沿课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合作活动,促进双方人文学术交流,同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将落实与哈佛相关机构的文科领域的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院校、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为助推浙江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