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作者:
浏览次数:58
2020年11月3日上午九点半,当代海外汉学名家演讲系列第27讲——“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大西区人文学院31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樊善标老师担任主讲,与来自浙江大学中文系的二十多位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进行线上互动。受国际疫情影响,讲座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平台连线主讲嘉宾,并接受校外师生的交流参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稀方教授、南京大学的刘俊教授、《香港文学》主编周洁茹,以及海内外知名高校的6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报名参与了本次讲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金进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樊善标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范围包括香港文学、现代诗文、建安文学。著有论文集《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清浊与风骨——建安文学研究反思》《炉外之丹:文学评论及其他》,创作集《发射火箭》《暗飞》《力学》。编有《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散文卷一》《犀利女笔:十三妹专栏选》,合编《西西研究资料》《叠印:漫步香港文学地景》《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选》《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集》等。
本次讲座,樊善标老师首先从报刊作为史料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出发,指出如何克服海量材料的搜罗与整合,并建构课题,是运用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的重大挑战,强调报刊研究虽有许多通用原理和操作程序,但更重要的是对报刊作为媒体的在地化了解。接着,樊善标老师结合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法国印刷文学史学者夏提叶等人的研究,提出处理报刊材料需具备动态的自觉,关注围绕报刊产生的种种关系与矛盾,包括报馆的方针、编辑和作者的专业理念、其他报刊和作者的竞争等。随后,樊善标老师在报纸副刊研究的实践中对荷兰学者麦贺晓关于“平行阅读”“纵向阅读”等阅读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订本阅读”法。紧接着,樊善标老师利用法国历史学者Jacques Revel谈论“微观史学”时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合订本阅读的意义。最后,樊善标老师以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中的“园丁”,以及著名报人萨空了的回忆文章《我与〈立报〉》两个研究案例为例,分享自己如何克服以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的难题,并以此为香港文学补充一个报刊研究视野。
接下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稀方教授、南京大学的刘俊教授、《香港文学》主编周洁茹分别就叶灵凤在香港沦陷时期史料记载较少背后隐含的问题、香港本土观念的形成与阶段发展特点与樊善标老师展开对谈。樊善标老师对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一一回应,强调回到历史语境进行是非判断的重要性。
讲座最后,金进研究员表达了对主讲人樊善标老师精彩演讲与恳切回应的热切感谢,鼓励浙大同学们多多学习樊善标老师的研学态度,拓展学术视野,并热情期待浙江大学当代海外汉学名家演讲系列越办越好。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