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字人文研究著名学者陈松副教授分享关于宋代官学学记的数字人文研究的报告

  • 2019-12-22

  • 作者:

  • 浏览次数:199

陈松老师简介,201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博士,现任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东亚研究系中国史副教授、该校中国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涵盖唐宋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史、民间信仰与数字人文,并长期担任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CBDB)执行委员会委员。

1219晚上6:30,陈松老师在行政楼229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给参加的相关同学和老师做了《庙学、先王、先生——网络分析和文本聚类视角下的宋代官学学记》的主题报告。

陈松老师在开始分享之前,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他刚从沈阳、北京参加完相关的学术会议,北方的冬天加上雾霾,没有绿意和生机。刚来杭州,看到满城的绿树,好像从冬天来到了春天,在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看到如此大的差别。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他对杭州的特殊印象和喜欢。

接下去,开始围绕今天的主题分享,宋代学记的数字人文研究的分析报告。

首先,官学的学记由来问题,地方官和地方的人之间有一个充分的合作,包括地方各级政府之间都会有一个合作,那么他们会去建立一个官学,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对它进行重新的修缮或者增建。比如说增加一些祠堂,或者增建一个图书馆,当然他们叫尊经阁或者金石阁,名称各不相同。然后给学生建一些宿舍或者是厨房之类的生活设施,他们不光做这些事情,在做完这件事情时候,而且经常会写一篇记,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做一个总结性的叙述,那么就叫这些“记”,这些“记”在宋代一般有两种名称,一种名称就叫做学记,另外一种名称叫做学碑,或铭,那么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就是学记的由来。

接着,陈松老师分享他的观点,确定研究的范围。他说“那么我觉得作为数字人文里面,我们用大数据去做相关研究,第1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要确定一个非常明确的研究范围,到底我们的样本空间是有多大?那么我们宋代官学学记算下来,在宋代建立以后,我们总共在全中文里面有773个样本,庙记或者孔子庙记或者是学记,这是具体的区分。 首先是确定极其明确的研究范围,他这篇报告的研究范围,就是宋代的官学学记。

另外,对宋代的记和唐代的记做了对比,比如说柳宗元就写过永州八记,是写景的,那么我们研究的的记,当然和它有关系,但是并不完全一样。在宋代的时候,宋人其实已经注意到宋人的记跟唐人写记,已经有很大的一个不同。比如,韩愈写记的时候,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记述,纯叙述性。11世纪的人写记的时候,是把它作为一个议论文来写,那么比如真德秀,也大概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说记以叙事为主,这是记一个本来的内容。可是后人做记会加上议论,换句话说,就是宋人写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是在叙述这件事情,而是在表达一个观点,这是学记文本内容的一个趋势。

这个趋势为什么重要?如果他们写记是要表达一个观点的话,那么照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关系?谁在表达?这些观点,对不对?谁在拿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借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果它是表达一个观点的话,那么这个观点在有宋一带大概300年的时间内有没有变化?不同的时候写学记的人,表达观点是不是不一样?那么实际上就变成一个偏社会史或者文化史的研究

然后围绕相关问题用具体网络分析的办法,把北宋,南宋的学记通过关系网络的分析,用数据,图片给大家系统,完整,有逻辑性的层层梳理,得出首要的结论,北宋的中间度值最大的是古文家黄裳,南宋是道学家魏了翁。道学家在北宋学记里面扮演的角色,基本就不存在,基本上看不到道学的声音。这个里面为了我们是道学家在南宋扮演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把观点在全国各地去分发,去传播的就是这些学记的作者,道学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他的第1个观察,谁的观点?道学家的观点越来越重要。

如果不从网络分析的角度数据呈现,是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陈松老师补充道,我们既然用了那么多数据,是不是相比传统文本研究就省去了很多的功夫呢,他说恰恰相反,有时候通过新方法,新工具得出的结果,还需要和文本重新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所以数字人文不会取代传统文本研究,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给我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工具。

2个观察。为什道学家的观点越来越重要?

不同的区域,虽然它们之间有一些区隔,但是它们毕竟还是比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四川地区除外。 但是南宋时,道学家就把四川地区给纳入到了整个关系网络之中。为了把这些问题系统梳理,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第一点,通过对北宋,南宋的数据对比分析。第二点,对词语的切分和频率统计观察,道学语言的使用上升。第三点,统计学的逻辑算法,用三维空间的展示,直观形象的回答了道学家越来越重要的原因,令人信服。

总结:我们通过这种社会网络分析得到两个结论,第一:道学家的影响力开始越来越大,他们便他们不管就中介度还是核心度来说,大概1112世纪中期,尤其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讲到的例子,就是四川地区跟其他的地域之间有一个分隔。那么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我们就看到了有两个变化。一个是11世纪中期出现的跟王安石那套思想有关的,强调国家和上古三代跟先王有关的问题,这种观点表达来写记关于是伴随着孔庙转换成被转变成转型,成为大规模转型成为地方官员的这样一个趋势。

12世纪初的时候,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变化,就是那些关于天理、关于人心、关于道学、先生、莲溪,孔孟、三先生的这些东西开始出现,这个是伴随着这个变化反映的是道学家的影响,也同时表现的是地方官学的这样一个区域里面,道学先生词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地方官学里面,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了。

陈松老师围绕确定的研究范围,和提出来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用数据,图表,给在座的师生,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结束后有师生提出了一些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陈松老师和他们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解答。

另外陈松老师在20号下午2点在229室给学术地图创新团队展示了,数字人文使用技巧,主要围绕制图软件Gephi而讲解,开阔了同学们视野的同时,并现场教会同学们使用Gephi,而且分享了一些别的数字人文方面的软件,使用方法,并解释了他们的学术价值,和应用范围。

同学们现场学习网络分析数据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