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龚自珍与近代文学的开端”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 2019-08-27

  • 作者:

  • 浏览次数:66

2019815-16日上午龚自珍与近代文学的开端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十数位中青年学者作了发言报告。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研究员、苏州大学文学院罗时进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孙之梅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剑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的胡可先教授、周明初教授、朱则杰教授等专家担任嘉宾。

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求是特聘教授胡可先致开幕辞。胡可先教授回顾了浙江大学在明清文学研究领域的悠久传统,介绍了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近况及发展规划,并表达了个人对古典文学研究现状的一点看法,同时诚挚地欢迎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

论坛由五场讨论组成,共有十余位学者发表了专题讲演与论文;而多人评议、自由讨论等方式,也使得会场的氛围十分热烈。在专家发言环节,数位特邀专家依次作了主题演讲。罗时进教授指出,近代文学研究中对作家的先觉性尤为重视,龚自珍的百年研究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晚清近代文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证明性的研究固然重要,指明性的研究亦应当重视。孙之梅教授指出,过去的龚自珍研究模式趋同,时代特色强烈,现在仍有很多可探索的领域,如结合清代掌故学、舆地学等进行研究;但首先应讨论龚自珍在文学史中的位置,近代文学的分期不应与近代史亦步亦趋。张剑教授认为,当下需要对龚自珍文学的现代性再做思考,鉴于近代文学的特殊性,仅从文学的内部展开研究是不够的,应当结合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做到内外贯通。朱则杰教授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龚自珍研究的学术史,他指出现代学术发展迅速,现在的研究成果很难达到过去专著、校注、年谱那样的影响力,不妨形成合力,以惠泽同人。在此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继续从龚自珍的经典化、近代文学的分期、文学史上的近代性概念等主题出发,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在随后的论文发言中,孙之梅(山东大学)的《龚自珍经典化过程中谭献与袁昶的作用》,从谭献、袁昶等人对龚自珍文集的整理编纂出发,对同治、光绪年间龚自珍评价的多元化与经典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沙先一(江苏师范大学)的《龚自珍词三论》,从龚自珍的师法与创新特色、龚词在晚清民国的传播与接受、其词的现代性等三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李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龚自珍〈瑶台第一层〉词与子弟书〈俏东风〉》,从文本细读出发,考证绵密,论证了龚词《瑶台第一层》本事与清代子弟书《俏东风》之间的关联。叶晔(浙江大学)的《明清诗文经典与〈欧美明清诗文论集〉的编译》,对正在组织编译的〈欧美明清诗文论集〉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并概述了近年来有关龚自珍研究的海外研究成果。朱家英(山东大学)的《论晚清民国的集龚诗》,从龚自珍诗歌经典化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民国的集龚诗现象,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史意义。贺国强(华南农业大学)的《怀人传统与己亥杂诗》,结合清代怀人组诗的创作模式,对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创作传统与转化升华展开了论述。李晨(苏州大学)的《文学史的选择:论龚自珍诗歌的经典化》,通过对龚自珍诗经典化历程的梳理,讨论了近代概念在龚自珍诗研究史上的关键意义和突出价值,并对其经典化过程实际展现出的近代和观念上的近代两方面作用进行了探讨。在会议的综合讨论阶段,孙之梅教授、张剑教授、周明初教授等对参会论文的质量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一些论文的文章主题、立义,还有待深化。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副编审马昕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对龚自珍文学研究的推进作用,并指出了参会论文对龚自珍经典化问题的共同关注;同时,他也指出在龚自珍的诗、词、散文研究及其学术成就等方面,仍有很大研究空间,期待参会专家学者在会后的进一步交流与探讨。至此,本次龚自珍与近代文学的开端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