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作者:
浏览次数:51
2019年4月8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咖啡吧 ,南京大学王涛教授与中山大学的高源教授、浙江大学的乐启良、徐慈华、史文磊、高源、林如诗等教授老师们一起,为我校师生们献上了一场关于“数字人文”的饕餮盛宴。本次讲座由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等机构主办,陈越骅副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王涛教授作为主讲人,以“数字人文与古典学研究”为切入点,向大家系统的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关于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王涛教授现在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院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成员,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教会史、德国史、数字史学等方向。他指出,所谓数字人文,并非是将研究材料简单地进行数据化,而是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对数据进行深度地挖掘,并回归到人文本身,更好地为人文服务。一般来说,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文本分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罗伯特·布萨(Roberto Busa)神父始于1949年的伟大工作。布萨神父意欲创建一个数据库,里面包括了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cquinas,1225—1274)著作所使用的全部词汇(大约1100万拉丁文词)。可见早在数字计算机到来之前,人们便想要通过计算和查找大规模数据来分析问题。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王涛教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和语义网络等相关概念梳理,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当今数字人文的研究模式。并演示了数据的获取到数据的加工清洗过程中所经常使用到的诸多技术与软件,比如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Word2vec、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oyant、wordless等等。
浙江大学历史系的乐启良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数字人文。他以法国的霍乱记录文献研究为例,如果能够通过计算机对几千份档案做分析,应该可以得出一些人力不能及的有趣成果,例如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霍乱在人群中会怎么演化等。
但是,作为人文学者,他更关心的是霍乱时期人的生存状态,例如富人和穷人的区别等等。大数据统计可以帮助证实一些观点,但问题是,数字往往是证明我们知道的东西,而不能挖掘不知道的东西。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动研究,例如人给个题目和大纲,它就能够自动找资料,写论文。展示等,那么就能够比现在的人力研究更快、更多地出成果。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让它回答我们的问题?技术确实能完成我们一些常规工作,但我们作为人类的思想、冒险、感受、心灵、分享故事等经验更重要。我们的意义何在——机器无法告诉我们这个探索的过程。
王涛老师通过“斯诺的霍乱地图”这一个经典案例作为回应,向我们说明了面对庞大的数据,数字人文所展现出来的高效与可视化能力。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徐慈华老师也做了名为“空间认知与三位知识可视化”的报告,从我们所熟知的利玛窦的《西国记法》(又名:记忆宫殿)开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的数字技术(例如VR和AR),延展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的运算能力。他指出,少部分人作研究的模式将转变成大多数人具备知识加工能力的模式。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摄像头等在不断大量生成知识,在这种知识加工需求剧增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个人的运算力。所以数字人文可以看作是个人计算能力的提升。他还提出了“延展心智”的概念。他提出两个实现的路径,一个是知识“打包”的能力,一个是知识展现的能力。
作为传统研究方法论的倡导者,中山大学的高源教授则是从“芬兰学派系统分析方法论的反思”为题,详细地介绍了芬兰学派的系统分析法(method of systematic analysis),即深入文献本身而围绕术语、命题、论证、结构原则以及内在逻辑精神这五个方面(亦称“五路耙梳”),从而“试图比作者的自我理解做到更好地理解作者”(schleiermacher)。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林如诗老师从图书馆人的视角,讲述了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人处于人文学者与计算机专家之间起着联通二者的的重要性。有文章指出,“人文学科与信息科学的研究者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互盲’”。而图书馆人的工作就是解决这个“互盲”的问题,消除两者之间的鸿沟。她提出,数字人文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将能够带来学术领域的拓展、新的历史信息、研究方法的更新。林如诗老师利用Gephi软件,现场演示了如何做将数据进行提取与可视化。她最后介绍了浙江大学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史文磊老师在平时的研究工作中,亦是深深地感觉到数字人文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四库全书语料库、CCL语料库、现代方言语料数据库等种种数据库,无一不是在充实着人文学者的研究途径。
此次数字人文主题工作坊在多学科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圆满完成,我校师生们在感受数字人文所带来的革新与冲击的同时,也对人文研究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文、史、哲与图书馆学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人文”(又称“人文计算”)带来的人文研究新方法与新挑战。针对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对人文学科提供的新工具以及提出的新要求,与会嘉宾将从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的角度,介绍文本挖掘、成果可视化、数据库建设与使用、通用工具软件或平台、图书馆相关服务与培训,特别讨论“近距离阅读”与“远距离阅读”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给古典文本与思想研究带来的方法论革命。
关于数字人文的简介
其实,“数字人文”原先有着很多的称呼,诸如 “人文计算”( humanities computing) 、“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tics)等,在2001年4月布莱克维尔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ing )首次出版了一部以“数字人文”为书名的图书《数字人文指南》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 “ 数字人文”便迅速取代“人文计算”成为一个在西方广泛传播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代名词。自2001年首次正式提出“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y)”这个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83个冠以“数字人文”名称的中心、项目、实验室、团队或圈子正在运行,各数字人文项目的性质和类型从小型实验室、虚拟技术支持中心到包括硬件设施甚至是要件完备可授予学位的学术部门。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数字人文的定义却仍然没有统一。总体上说,针对数字人文的定义或范围,学者们很少有统一的意见,很多从事数字人文的研究者们也倾向于完全避免回答“数字人文”是什么的问题。
在一篇题为《数字人文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的文章“文学实验室”中,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英语文学学者艾伦·刘(Alan Liu)教授分析了斯坦福大学最近出版的一篇“小册子”,以此来指出今日数字人文工作的四种共同的特征:(1)使用已经存在的数字语料库。“这意味着,(这种工作)并不属于以往常规意义上的数字化、文本编码、出版或存档……而是处理和分析已经建设好的数据库”;(2)使用量化或模型的方式来规划人文研究领域中的问题;(3)选择一个特定的学科去设计项目:正如艾伦·刘教授指出的,数字人文的方法在从历史学到文学研究不同的学科中使用,产生不同的结果;(4)技能的结合,诸如对编程与批评分析的同时运用。这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真正富有革新性的数字人文项目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诸如学习像Python或R语言等编程方面的知识,或者对统计学的高阶掌握。
在中国,第一篇有据可查且被广泛接受的介绍数字人文的文章是由武汉大学的王晓光教授在2009年发表,而“数字人文”相关文章的大量出现则是在2015年之后了。虽然对于我国来说数字人文还是一个处于探索中的实践,但是学界的热情非常高涨,我国数字人文项目以文物保护和古籍修复方面最受关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武汉大学与浙江大学联手开展的“数字敦煌”项目,以3D打印、测绘遥感等技术将莫高窟内外形态和洞内文物精确扫描、修复还原并以数字形式保存,以供石窟保护、敦煌学研究和文化旅游。
从近年研究及实践来看,数字人文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研究学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炜,谢蓉,张磊,张永娟.面向人文研究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05):29-39.
[2]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05):32-41.
[3]陈静.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状况及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8(07):59-63.
[4]朱本军,聂华.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的新方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04):23-29.
[5]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5):16-21.
[6]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6,35(10):9-18.
[7]王涛.如何用电脑阅读5万份题录——基于大数据的德国史研究的学术史分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6(05):21-29.
[8]戴安德,姜文涛,赵薇.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26-33.
[9]郭金龙,许鑫.数字人文中的文本挖掘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03):11-18.
[10]徐孝娟,侯莹,赵宇翔,夏剑飞.国外数字人文课程透视——兼议我国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8,38(07):1-11.
[11]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6,35(10):9-18.
[12]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J].江海学刊,2017(02):172-176.
撰稿人:哲学系安康
审校:哲学系 陈越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