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7
作者:
浏览次数:31
2019年4月10日上午9:00-11:30,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马蒂亚斯·弗雷泽(Matthias Freise)教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室作了一场题为“帕斯卡尔·卡萨诺瓦与其《世界文学共和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启超教授主持并翻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志强教授、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周露副教授以及众多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硕博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学者,现任哥廷根大学斯拉夫语系系主任及人文学院副院长,为哥廷根大学比较文学中心理事会成员,世界文学专业创始人及总负责人,在俄罗斯圣彼德堡国立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兼任客座教授,现为《Dialogic Humanities》(哥廷根/德国)期刊主编。
讲座伊始,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在被歌德提出后经过了近两百年才在二十一世纪得以发展?”为了解答这一问题,他从“世界文学”概念出发,提出与之相关的“市场”、“读者”、“作家”、“学者”四个维度,并在讲座过程中分别进行阐释。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认为世界文学得以发展的首要原因在于二十一世纪蓬勃发展的国际化图书市场;全球化的图书市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推动着图书行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全球化的阅读习惯,“民族图书市场”已然成为过去,大众读者的阅读范围早已突破民族的界限走向世界。教授在此列举了20世纪发生于欧洲文学界的“日本潮”、和“印度潮”,并表示期待将来的“中国潮”。接着,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以丰富的例子论述了全球化作者的特点,并重点强调了比较文学专业学生能够通过作家在引用文献时的共通之处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意象来源。在论及世界文学学者时,弗雷泽教授表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而世界上各大高校之间陆续开展的访学机制正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动力。最后,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就达姆罗什、斯皮瓦克以及卡沙诺瓦等国际知名世界文学领域专家的理论进行了评价,并对卡沙诺瓦的“弱势文学与强势文学”以及布鲁姆的“新文学取代旧文学”等观点提出了质疑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交流互动期间,与会师生就世界文学作家的引用、俄罗斯文学之于世界文学以及广泛阅读与文本细读等问题与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讲座内容丰厚,紧扣主题,马蒂亚斯·弗雷泽教授以他非凡的专业知识和幽默而得体的谈吐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精彩讲座,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