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作者:
浏览次数:12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第四场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著名文学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圣元先生针对同学们阅读文论经典、科研学习时的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党圣元先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本次座谈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黄擎教授和朱首献副教授主持。
首先,党圣元先生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有关文学“自律”和“他律”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指出,文学的“自律”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中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所提出的,这一提出有它本身的社会背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文学史的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被用作意识形态、甚至政治斗争的工具,是高度政治化的,可谓是政治的传声筒。在这一情境之下,文学失去了自身的特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上的解放也开始进行。到了1984、1985年左右,开始反思五六十年代将文学作为社会化工具的做法,崇尚文学的“纯审美”性,并进一步深入将文学定义为“自律”的,剥离附着于文学的社会、伦理、道德等诸多被视为“他律”的因素。但党圣元先生指出,这一观念的提出是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为了破除先前五六十年代将其视为政治斗争的观念而提出的,不免带有偏激的意味。他认为,要辩证地看待文学“自律”和“他律”的问题,需要从对“自律”和“他律”观念的辨析开始。党圣元先生将文学的“自律”理解为文学所具有的特性或者说本质规定性的作用,但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不同观念的冲撞之下不断发展。而不同观念之间的冲撞恰恰是与文学本身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因素密切相关的,需要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待,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而,从某一角度来说,文学又是“他律”的。人们对文学的认识都受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所制约,文学之外的诸多因素都会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产生影响,这一影响是无法摆脱的。文学就在“自律”和“他律”两者的辩证关系间存在和发展。在有关文学“自律”和“他律”的问题之上,党圣元先生又进一步提出“纯粹的文学话语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他认为,文学话语本身就是在立体的三维结构中所构成的,包含宇宙、自然、历史、当下、未来等诸多因素的,这些因素也有助于提升文学的思想高度,有利于文学话语的展开。党圣元先生强调,不能将问题简单化,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审美的,或是他律的,都是片面的观点。文学从根本上来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在变化过程中,又体现出某些结构性的因素,文学永远是在二者合力的状态下发展自身的。他建议同学们在阅读相关理论性著作时,要注重形成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用本土化的语言去使用西方理论,使其为我所用。
随后,党圣元先生又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在阅读人文学科经典著作过程中遇到似是而非的概念时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进行了解惑。他指出,诸多经典著作本身就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把它们读透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我们需要克服在似懂非懂的状况下去使用某些概念和理论。先前阅读的文本会形成一种预设,也会对我们的阅读过程产生影响。当然,文本本身也可能有一些讲不到位的部分,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谈及证明和证伪的问题,党圣元先生先是对知识和价值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知识是事实层面的东西,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可以被证明和证伪的;而价值更多地则涉及到利益关系,是不能够被证明或证伪的,是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价值观念的主张必定含有自我利益视野,这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与论文的说理和阐释性相悖。知识的传播向来不是简单的输送,它内含着传播者的思想、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在论文写作中,可以从已有的理论内部所固有的话语资源角度出发,针对大量的文学活动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建构自己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借用从文学之外转场过来的种种理论加深对于文学的理解。
当谈到如何组织自己的写作过程,有效地构建论文体系这一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党圣元先生认为,论文的写作能力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是与个人的思想深度、现有的理论基础和发达程度、阅读的广度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的。他指出,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首先需要对研究对象的充分理解和反复思考,其次需要准备齐全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分类处理,最后,需要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写作。
接着,对于在阅读文献后经常会遗忘的问题,党圣元先生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他指出,学术是不断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遗忘是难免的。我们能做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对以前思考的问题进行回顾,就像滚雪球一样,将碎片化的东西整合起来,使思考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活动。
最后,党圣元先生针对同学们有关论文选题和问题意识的问题做出了解答。他指出,在论文选题时,我们需要避免从别人的论文中生成自己的论文,而是要在阅读原著过程中产生自己的问题意识。当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再选择性对查阅一些对这一问题所做的研究。而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对问题进行剖析,将其分化为几个小问题,形成章节目三级框架,设计相应的写作方案,并挑选更为适合的方案进行写作,使论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党圣元先生用其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术背景为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和写作论文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与解答。他不仅指导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学问,还对如何做好学问作出了深刻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