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作者:
浏览次数:29
2018年5月25日中午12;00,由浙江大学本科生院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线上人文:信息时代的通识课程”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一A教学楼211教室召开。此次活动面向全校教师,由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处长李恒威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国栋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胡可先教授、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陶然教授、中国大学MOOC课程《唐诗经典》的拍摄制作者沈华清副教授等嘉宾出席本次讲座,并就此次话题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交流分享。
“线上人文:信息时代的通识课程”旨在通过线上通识教育先行者的经历,为浙江大学的教师提供有关通识教育,尤其是线上通识教育的授课技巧和录播感受,希望对浙江大学的网络课程发展有所裨益。首先,李恒威教授向在座教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意义,阐明了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学联动、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美好愿景。
冯国栋教授追溯了人文学院通识课的历史与发展,简单介绍了人文学院在浙江大学通识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冯国栋认为人文学院通识课发展经历了从“小人文”到“大人文”,从校内到校外,从“单兵”到“模块”的发展历程。从学院到学校是一个从“小人文”到“大人文”的过程;而从校内到校外的这种线上通识教育的发展,更是对“互联网+”潮流的顺应与利用。如果说前二者是在数量与范围上的扩展的话,从“单兵”到“模块”则更强调质的提升。随后,冯教授重点介绍了人文学院未来通识课发展的理念:即加强顶层设计,教研结合,模块发展。课程开设由以前的“单兵作战”到“模块发展”,加强课程“主题组团”建设,希望通过教研协同,模块发展来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
陶然教授着眼于从前和现在的对比,先简单描述了教师在课堂授课和镜头前讲课的不同状态,再提出通识课区别于以前公共选修课的特点——将通达的眼光和见识传递给学生。由于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课程解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所以教师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过去单兵作战的方式需要转化成“小型课程集群”模式,运用模块效应增加竞争力和受欢迎度,及早占领制高点。针对集群模式,陶然教授认为既存在教师之间互相弥补短处、发扬长处的横向集群,也存在课程之间的纵向集群——围绕自己开设的“宋词研究”、“宋词经典”、“宋词经典研读”、“唐宋词研究”四门课,就线上线下、专业通识的差别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第三位介绍的胡可先教授以《唐诗经典》为具体案例,叙述了通识精品课程线上线下的体系建设。所以,在简洁概括各类课程的长期积累后,胡教授重点介绍了在线课程《唐诗经典》的线上教学结构包括团队和内容,由线上教育深入谈到了课程线上与线下的双重体系——主要是形成线上线下的完整融合。这既需要线上视频教学与线下教师讲授内容互补,又需要建设线上平台讨论和线下小班讨论课问题交叉与反馈机制。再加上考核体质的客观化。胡教授分析了这两重体系的教学效果、社会影响和启示,并提出不用担心课程负担过大,而应着力于使学生有所得的观点。之后,胡教授对教材、资料库、研究训练、课程群等相关话题也进行了一定展开。
以上三位教授均从教学角度对提出个人想法,而沈华清副教授则从线上通识课程的制作角度谈论了一些准备和思考。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由传统课堂到镜头录播的教学会需要教师有一段适应时间,要更注重对讲话速度和节奏的控制。其次,从制作方的角度来讲,轮流使用两个机位来帮助教师调整姿态,防止视觉疲劳。而录播时会注意为后期制作留空,将材料与人的结合。另外,后期制作时会将标题颜色区别开,使文字内容的呈现有更丰富层次。由于教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因此最好是短时间分批次地摄录。最后,沈华清副教授讲道线上与线下课程的区别在于线上的课程内容是绝对正确的,但老师无法知道学生的错误,而在线下老师可以和学生探讨,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同时,图像资料在视频中的补充和制作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本次讲座从各个方面对通识教育,特别是网络通识课程,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在座教师在聆听过程中有做笔记的,也有拍照片的,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主讲内容的结束。
嘉宾主讲结束后,还有教师积极地参与互动交流:针对学校线上拍摄有哪些资源的问题,李恒威教授提及了学校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相关服务,并表示教学研究处也拟于9月份提供录播帮助。陶然教授补充道部分线上平台也有商业化运作的录播工作室,制作精美,但平台发展尚不成熟。另有老师对线下和线上课程的学分转换机制以及录播经费等内容存有疑惑,众人也一一展开讨论。直至讲座结束,激烈的讨论仍在持续。到此,本场讲座在讨论声中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