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安教授讲座报道

  • 2017-11-15

  • 作者:

  • 浏览次数:37

2017年11月14日下午,应中国古代史研究所邀请,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作客“求是”学术讲座,在西四教学楼会议室作了题为“秦汉以降编民耕战模式初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系刘进宝教授主持,冯培红教授、马娟老师,以及高研院驻访学者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参加了讲座,历史系30余名研究生到处聆听。

李治安教授首先梳理了从秦至明代编民耕战政策模式的发展演变,指出秦汉时期是编民耕战政策的确立和鼎盛时期,国家授田制和军功爵制是这一体制的重要内容,与该模式相对的是战国时齐的“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模式。秦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都是依靠编民耕战体制的支撑。东汉以后,这一体制趋向衰落。北朝隋唐时期复兴了这一体制,以府兵制和均田制、“军勋格”等制度为基础,重新建立了耕战结合的制度。中晚唐以后又趋于衰落,直至明代达到“最后的辉煌”,以黄册制和里甲制为该模式最终成型的行政强制和框架保障。

李治安教授认为,“编民耕战”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应当辩证地看。其积极意义在于:帝制国家通过授田实现劳动人手与土地的结合,藏富于国和举国动员的机制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持续发展和重大工程的营建功不可没。但其消极的影响也很明显:一系列强制措施往往带来“逃户”脱籍,造成人口与资源失衡。也容易助长君主及官僚的权力膨胀或滥用徭役,增大帝制国家的风险系数。李教授指出,“公权力”被滥用等致命缺陷需要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模式为其寻求出路。

讲座最后,李治安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唐代均田政策的实施、唐代藩镇兵制、“举国体制”的实现及其利弊,以及明代卫所制度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李治安教授长时段的历史考察、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以及幽默风趣、广征博引的讲座风格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