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之“党圣元先生治学经验谈”成功举办

  • 2017-06-12

  • 作者:

  • 浏览次数:34


 

 ͼƬ1.jpg

201768日,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之“党圣元先生治学经验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著名文学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圣元先生为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分享治学经验。党圣元先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本次座谈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黄擎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周启超教授及文艺学研究所李咏吟教授、邹广胜教授、朱首献副教授也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首先,党圣元先生依治学过程分别解析了“读”、“思”、“写”三个步骤。他强调,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生而言,不论研究的领域是古今中外的哪个对象,“读”——读原典都是必要且重要的。而读原典中犹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融入“思”,这个“思”指的是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做学术研究必须带着问题意识,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经过了“读”与“思”,再佐以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便要走向“写”。他说,学问是写出来的。通过写作的过程,可以梳理、调整和凝练思维。

接着,党圣元先生结合自身的经验鼓励大家在面对问题时提起勇气,行动起来。他谈到自己也曾在治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同学现在面临的困惑,即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著作,对自己另立文章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他告诉大家,他当年的做法是放下顾虑,仍然坚持写文章,数月后回头再看自己的文章时,找回了写作的信心。原因是即使最初写作的文章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自己的写作水平却在不断地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而一些妙思就藏在这些文章之中,这些妙思和可能挖掘的选题在未来很有可能就能连缀组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最后,党圣元先生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自信心的养成过程,需要激发内驱力来促成自己的学术品格,而在座的研究生们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既要有信心做好研究,也不可好高骛远。大多数人可能成不了学术大家,但若能在学术研究中潜心写出三至五篇高水平的文章、一至两本能进入学术史的著作,就是非常成功的研究者了。

党圣元先生的治学经验谈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他用谦逊、诚挚的心意为大家奉上了厚重的治学经验,既为大家给出了治学的目标,也谈到了细处的问题处理,在场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