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讲座报道

  • 2017-05-26

  • 作者:

  • 浏览次数:29

 

应浙江大学中文系和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邀请,2017年524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查屏球教授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做了一场题为“从科场明星到官场中隐——论白居易形象在唐宋的转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晔林晓光、咸晓婷以及中文系的众多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ͼƬ1.jpg

查屏球老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对于文本形态、传播方式与文学关系等文学前沿研究关注颇多,其代表性著作有《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并整理与研究《夹注名贤十抄诗》等。

讲座中,查屏球教授从《酉阳杂俎》关于白居易的一则资料入手,对史料所载“白舍人”之称呼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考察,认为白居易科场成功的经历,促使其成为了元和流行文化中的“科场明星”与“诗家妙手”,他本人满足于流行文化的传播效应,与元稹等人持续的酬唱活动也引领了当时的流行文化,这是白居易前半生的形象特征。长庆之后,为避党政恶斗之祸,白氏政治进取的热情有所下降,又需依官场而生存,故以中隐人生观自解,诗多表达自足闲适心态。查教授认为,唐代的流行文化已将其科场才子的形象定格化了,但宋人眼里,他是一个成功而快乐的仕者,宋人笔下或画上的白居易,就由唐代流行文化中的“白舍人”就转变成了“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这是宋人对白居易形象的重新选择。而白居易形象在唐宋时期之所以有这样的转换,既与科举文化在唐宋的转型相关,又与官僚的职业化与仕者的自我定位有关。

听完查教授的讲座,现场进入了热烈的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造成白居易形象在唐宋转换的原因除了科举文化的转型之外是否存在别的重要因素,也有同学对于“元和流行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及白居易形象在唐人和宋人眼里的定格程度有所质疑。面对这些问题,查教授都予以了详尽深入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ͼƬ2.jpg 

/胡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