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系列讲座(一)报道

  • 2017-05-15

  • 作者:

  • 浏览次数:34


2017512日早上911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系列讲座(一)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主讲,彭利贞教授主持,讲题为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讲座吸引了方一新、汪维辉、陈玉洁、史文磊、罗天华、乐明、李新良等老师以及众多研究生前来学习。全场座无虚席。



     本次讲座旨在厘清意合法的不同含意,揭示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运作过程,建立足以刻画汉语语法的意合机制的描写体系。首先说明低级版本的意合法侧重于语法形式的不充分性,而高级版本的意合法则侧重于语言形式的不完整性;说明主体间性和体验性认知对于意合语法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概念结构的词库-构式”等多层次结构(论元结构、物性结构、骨架结构、时体结构和认识结构等)互动的汉语语法描写体系。最后,说明意合语法的神经--心智动力源于大脑心智的运作采用了一种分层次的模式识别方式,人类语言是一种“编码—解码”和“示意—推理”两头管用的机会主义系统。

袁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风趣生动的语言也让大家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乐趣。在提问环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和同学们都争相提问,就形态不那么丰富的语言是否更依赖意合的手段;名词的物性结构功能是否继续在扩展;动词的功用结构如何界定和分类;从类型学角度介绍意合的共性和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师生互动频频,气氛热烈,与会学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拍照: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