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吴在庆教授讲座报道

  • 2017-04-21

  • 作者:

  • 浏览次数:27

 

应浙江大学中文系和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邀请,2017年419午,厦门大学中文系吴在庆教授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做了一场题为“韩偓两首咏物诗发覆与解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然、副教授咸晓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孟国栋,以及中文系的众多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ͼƬ1.jpg

吴在庆老师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主要著作有《杜牧论稿》《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杜牧集系年校注》《韩偓集系年校注》等。

吴在庆教授首先从韩偓的一首题为《露》的咏物诗入手。通过考察韩偓此诗的写作时间与背景,他认为韩偓的这首《露》诗并非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有所寄托寓意的。以此为立足点,吴教授结合两《唐书》《文献通考》《闽书》等典籍史料所载以及韩偓的其他诗作,从单个字词到各行诗句,对《露》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发覆与解读,重点探讨其复杂的背景和深邃的内涵。接着,吴教授以同样的研究理路为大家解读了韩偓另外两首作于湖南醴陵的咏禽鸟诗,即《玩水禽》与《翠碧鸟》二诗。他认为这两首诗均有明显的讥刺与警戒之意,其托讽之言并不是就一般的人情世态而发,而是揉和着诗人惨痛仕途遭遇和惊心官场感受的肺腑之叹。吴教授还分析了两首咏物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及其形成过程,并提醒同学们在研究古代文学的问题时一定要细读文本,注重运用诗史互证、知人论世等研究方法。

ͼƬ2.jpg

最后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李商隐、韩偓、杨亿三人诗风的一致性是诗人心态上的偶然重合还是历史背景的深层联系提出困惑的问题,抑或就针对《露》诗的具体诗句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面对这些问题,吴教授都予以了详尽深入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胡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