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9
作者:
浏览次数:53
2017年4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第204讲——“朗诵与文化传播”在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姚喜双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路以及人文学院、档案馆的众多师生一同参与了活动。论坛由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承办。姚教授就当今大热的央视“朗读者”栏目,以“朗诵与文化传播”的主题,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符号,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之前为聘任仪式。罗卫东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聘任姚喜双为我校兼职教授,罗卫东为姚教授颁发聘书并戴上浙江大学校徽,欢迎他加盟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代表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聘任姚喜双为特聘研究员,同时颁发聘书。
姚喜双教授的报告围绕“朗诵与文化传播”的主题展开。他指出,朗读与朗诵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人人都可参与,所谓“言为心声”,就是通过有声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他精准地将发声方法概括为“深、匀、通、活”四个字。首先要利用好创造性的工具,即声音,了解人体的生理构造,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运用丹田之气,“快吸如抬重物、慢吸如闻花香,呼气时要做到均匀和缓”。保持声音的通畅和灵活,充分调动形象感、动作感和方位感,通过高低、虚实等变化使朗诵富有艺术的表现力。
其次,他提出朗诵时要注意表达,并以范文现场朗诵,讲授了我们平时难以察觉的语言表达中的软肋。通常情况下,语言表达容易犯三个错误:1.语句太碎,2.重点不突出、不强烈,3.流于表面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寻找制高点,加强对比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朗诵将文字转换成声音,就要把视觉符号转换成适合于听觉的符号系统,文本中的标点与诵读的停顿有时不用刻意强调对应。整个篇章当中,一般也只有一个重点,不能多中心,如李白的《静夜思》先抑后扬,在“望明月处”为一个激昂的重心,“低头思故乡”再转静,这样情感的表达比全诗读得沉静效果更好。
随后,姚喜双教授以《草地夜行》一文为例,具体讲述了在朗读之前如何进行文本的分析和再创作:划分层次、提炼主题、了解播出背景、抓住本质和重点等。也就是说,朗诵不是机械的复述原文,也不是夸张的表演,而是以内容和情感为基调,用恰如其分的发声技巧和艺术形式增强感染力。
讲座即将结束时,姚教授朗诵了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曹操《观沧海》和《龟虽寿》等几首诗词,可谓荡气回肠、声情并茂、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讲座结束后,罗卫东副校长作了简要总结。罗卫东指出在浙大120周年校庆之际请来姚喜双教授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的讲座非常难得也非常精彩,今后如有机会将邀请姚教授继续深入地开讲。在随后的提问和互动环节,姚教授就具体朗诵技巧和学习方法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用更多实例补充了讲座内容,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
姚喜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姚教授的研究方向涉及语言文字应用的多方面。主要论著有《播音主持教程》、《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播音导论教程》、《播音学概论》、《播音风格探》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以中国播音学研究为主,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为基础的媒体语言研究体系,创立了媒体语言学专业。
图文供稿: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