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赵稀方“华语文学中的理论视野”成功举办

  • 2017-04-12

  • 作者:

  • 浏览次数:37


 

2017410日,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15讲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中文系351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赵稀方担任主讲人,为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师生带来主题为“华文文学中的理论视野”的报告。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姚晓雷教授主持。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金进、陈力君

张广海老师出席了这次讲座。

ͼƬ4.jpg 

华语新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概念,也是近些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其中涉及诸多交织、混杂的概念有待厘清。赵稀方研究员首先以新历史主义与帝国主义叙事作为切入点,引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历史即叙事,并认为在这一史学观念的烛照下,整个文学研究正在走向从话语讲述的年代走向讲述话语的年代。为了证实这一点,赵稀方研究员对比了由国外学者书写的《香港记略》和国内权威学者书写的《十九世纪的香港》中所涉及的有关中英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证实了不同历史观念下对于历史建构的不同策略,从而将同一历史事件导向不同叙述的生成机制。接下来,赵稀方研究员分析了启蒙主义与殖民主义不同史观提领起的有关香港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的叙述。他认为,当下的香港文学史研究更多的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移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用的启蒙话语遮蔽了香港文学的实际冲突,而香港文学的实际冲突即中英文的冲突,只有在后殖民理论下才能得以揭示。而台湾的文学同样如此,引入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资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赖和这样的作家被启蒙话语所遮蔽的一面,更足以解释他们在新旧文学之间的断裂,从而回答:在殖民地台湾,启蒙如何可能的问题。在充分的理论铺陈与文学史考察后,赵稀方研究员提出了华语语系文学与后殖民文学理论间的关系,并重点推荐了史书美的著作《视觉与认同》,提出华语语系文学应采取殖民文学逆写和少数话语两种策略,重建海外移民与中国文学见平等的文化话语关系。在最后,赵稀方总结道: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双重边缘的文学,既疏离中国文学,又疏离所在国文学。这既是它的劣势,又是它的优势,离散的文学可以站在“飞地”上洞察既定文化的“不见”,从而为百年中国新文学提供有益的补充。

ͼƬ5.jpg 

在论坛的最后,赵稀方研究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气氛活跃而富有学术活力的交流,话题涉及广泛,包罗百年,为在场师生思索百年中国新文学的经验与得失提供了有益启发,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赵稀方,安徽芜湖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现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文学评论》编委。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英国科学院 Fellow。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塔夫茨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正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演讲。                                        

(文/韩宇瑄 图/韦霁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