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作者:
浏览次数:78
2016年12月5-6日15:00,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求实”讲座系列(十五)、(十六)在人文学院咖啡吧、历史系多功能会议室分别举行,加拿大女王大学Emily Hill(邱燕凌)教授应邀为广大师生连续带来两场题目分别为“世界历史与1900年以来的‘环境转折’”、“历史视野下的水电问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孙竞昊教授主持。
5日的讲座,邱燕凌教授首先介绍了环境史学科的起源,越发加剧的环境破坏使学术视野转向环境史。随后,邱燕凌教授介绍了环境史的实践;环境史的基本原则,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无法分离。接下来邱教授讲解了环境史到底在关注些什么。教授从1900年开始西方世界出现的有关环境的著作讲起,具体回顾了这一阶段有影响力的环境史著作内容及其作者的研究思路、理念。气候变化、核武器的威胁、瘟疫、饥饿、水土流失、干旱、工业、人口等问题都是20世纪以来环境史关注的角度。最后,邱教授讲到“no free lunch”,环境需要有较为合理的应对,这促进了1900年之后的学术研究的环境史转向。
6日的讲座,邱教授则从两则新闻说起,即“环保主义者为中国政府取消在怒江建造水电站而庆祝”与“习近平主席在G20期间表达了要使中国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的决定”。本次讲座从大坝的历史、学者的讨论、关于大坝的政治思想与中美之间大坝的对比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过程中,邱教授还从前几日参加的中国古代史所的绍兴考察,联系到中国与美国的大坝建设,并将内容进行了丰富的扩充。最后落点在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关怀,亦即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思维,真正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两天四个小时精彩的讲座之后,邱燕凌就环境问题、环境史的研究历程、重要环境史著作以及具体中美环境个案与在场师生展开积极的互动,两场讲座都在热烈地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图 毕鲁瑶 申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