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4
作者:
浏览次数:30
2016年10月13日下午,浙大古典文学学术讲座“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于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先生主讲,浙江大学中文系周明初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的楼含松、胡可先、王德华、徐永明、林晓光、叶晔、咸晓婷等老师以及众多硕、博士生出席。
赵敏俐先生从对中国文学起源问题的思考讲起,进而简要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书写中对于殷商文学或重视或轻视的情况,并表示随着中国上古史的重建,殷商文学应当受到新的重视。随后,赵先生从三个层面系统阐释了对殷商文学史书写的看法。
首先,可以纳入殷商文学范畴的基本文献及其考辨。赵先生归纳了包括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中有关商代的文献、《诗经》中的《商颂》、《周易》中的一些卦爻辞、记载于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商代遗文遗诗、有关商人的神话传说等在内的基本文献,并缜密考辨其中有关《尚书》、《诗经》、《周易》等文献中具有争议的部分,为书写殷商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第二,殷商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其一,殷商文学的产生开启了中国文学文字书写的新时代。以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为代表的三种殷商文学的文字书写形态,使得中国文学实现了从口传时代到文字时代的历史性飞跃。其二,殷商文学的阐释标志着中国的诗歌舞艺术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商颂》中所描写之歌舞场面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献互证,揭示了文字书写的成熟与歌舞艺术的繁荣之间的深层联系。
第三,殷商文学特点及其与周代文学之关系。其一,殷商散文的实用传统、书写模式开启了周代散文之先河。没有殷商散文的经验积累,便没有周代散文的空前繁荣,也无法说清楚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初始。其二,以《商颂》的创作为视角可深化对《诗经》生成过程的了解。而《商颂》这一组用于国家重要祭祀典礼之上的特殊形态之艺术的创作,可揭示出包括《商颂》与《诗经》在内的早期颂诗并非下层人所作,而是出自于具有最高权力的周王和执政者之手。
最后,赵敏俐先生总结了本次报告的主要观点,并重申了殷商文学的巨大价值以及重建殷商文学史的历史意义。
周明初教授随后进行了点评,认为赵敏俐先生对于殷商文学包含什么以及殷商文学史如何书写的见解堪称独到,同时提出的早期颂诗乃是出自上层贵族之手的观点也令人一新耳目,在居于主流地位的《诗经》是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观点之外别立新解。
之后赵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关于早期诗文关系的问题,他认为早期诗文界限并不清晰,在进行比较时应当扣住两种文体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就殷商时期有无个体性的文学创作行为以及殷商时期“典册”的情况作出了回答。在此基础之上,赵先生又延伸开去,讲述了提出重建殷商文学史的学术倡议的原因,以及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之方法的一层思考,认为学界当下的任务在于做好新材料的整理和考证工作,以及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研究中国之学问。本次讲座至此完满落下帷幕。
(吴志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