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大学博士生赴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 2016-07-07

  • 作者:

  • 浏览次数:134

 

75日早上8点,人文学院的四位博士生虞越溪、胡凌燕、魏柔嘉、黄成蔚在指导老师陈越骅副教授带领下前往位于拱墅区小河路上的老开心茶馆,参加“‘杭州评话’老艺人口述史整理项目”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杭促”)总经理周鹏老师主持,杭促的工作人员负责仪式的启动与接待,并安排实践团队与杭州评话研究会会长王超堂等诸位老艺人进行交流。

“杭州评话”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诸位老艺人都是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的传人,总人数尚不足十人,因此整理他们的口述史与传承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会上老艺人们向同学们介绍了杭州评话的基本形式、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对杭州评话的艺术理解,同学们受益匪浅。团队指导老师介绍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实践活动的缘起、意义和安排,并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负责任完成工作、虚心交流学习。在各位博士生同学自我介绍之后,团队队长黄成蔚代表团队用杭州话作了表态发言,表示各位同学怀抱极大的热情,会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会后,双方进行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下午,同学们前往“杭促”办公地点商讨具体工作安排并分配了任务,并对此后的工作作了整体规划。虽然烈日炎炎,大家汗流浃背,但一天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76日一早,同学们再次在老开心茶馆集合,正式开展工作。大家与诸位“杭州评话”老艺人交流,对王宝善和王超堂二位老先生进行采访,欣赏并记录了二位先生的评话表演,加深了对杭州评话的理解。随后,大家回到办公点将录音稿整理成电子文档,并安排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效果显著。团队初步计划整个项目将按记录、整理与理论提升三个步骤的整体框架持续有序地进行。

77日,团队赴杭州市上城区凤山路王宝善老先生家进行采访、录像和资料收集。王老先生是“杭州评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王老先生在家中热情接待了团队的同学,分享了他从艺以来的历项荣誉与传奇经历,同时展示了大量与杭州评话有关的文献材料。团队根据昨天的采访大纲继续就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请教王老先生,得到了他耐心详细的解答,进一步丰富了记录内容。王老先生平时喜爱各种乐器,且造诣高深,当场用二胡演奏一曲,曲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展现了评话艺人对艺术深造与升华的不懈追求与高尚情操。最后,王老先生赠送同学们每人一张他表演时的照片并签名留念。同学们随后赴梅花碑和三昧庵,寻访杭州评话温古社旧址,又获得了不少素材。78日,团队成员又赴另一位传承人张祖春老先生家中进行采访与资料收集,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如夏日的骄阳,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同学们士气饱满,深感此次实践也是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满怀责任感与信心,都向各位老先生与实践基地的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圆满完成约定的任务!(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实习“杭促小组”全体成员)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