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0
作者:
浏览次数:37
2016年6月17日上午,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在西溪教学主楼381室成功举行。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孙敏强教授为主讲人,主题为“品读《文心雕龙》”,由“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项目负责人黄擎教授主持。
孙敏强教授多年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著有《诗意·诗心》、《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等论著,开设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专书研究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此次学术交流中,孙教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阅读《文心雕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释疑解惑,引领大家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的独特魅力所在。
孙教授首先解释了《文心雕龙》在篇目数量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受《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说的影响,及其“长怀序志,以驭群篇”的意义。接着,孙教授赞赏有同学提出的以《文心雕龙》概念范畴分析西方文学作品的想法,认为古与今有通有变,中与外有同有异,以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分析西方文学作品既有其可行性,但也需注意具体的适用性。他赞同徐复观先生以文体“通中西文学之邮”的设想,《文心雕龙》中文体论的系统论述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之一。但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联系在一起,文学的自觉在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诗人和思想家们的著述中就早已开始,魏晋南朝以后仍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并以刘勰的“通变观”为例,说明南朝卓越的文论家们理论体系的包容性,及其对文学发展大趋势的前瞻与洞察。孙教授十分推崇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上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地位,作为融合了儒释道的文化学巨著,《文心》为诗和诗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最后,孙教授还以《文心雕龙》三类著作版本为例,向参与学术交流的同学推荐了比较阅读等方法,引导同学们品读这部洋溢着诗性与文采的文论巨著。
对于孙教授的多方解读,同学们无不表示受益匪浅,孙教授治学与读书的人生志趣更是给了大家以深刻的哲思启益,此次学术交流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文字:叶沈俏 摄影: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