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知多少——记“博雅大讲堂·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第四讲圆满落幕

  • 2016-05-28

  • 作者:

  • 浏览次数:33

    5月27日下午两点,“博雅大讲堂·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第四讲《中国的皇帝与皇权》,在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B座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主讲人为我校历史系副教授陈志坚老师,陈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浙江地方史,著有《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大唐如此江山》、《杭州初史论稿》等书。

    讲座伊始,陈老师阐述了他选择“皇帝与皇权”这一主题的原因。他认为,在古代中国,皇帝是最有名的“特产”,要了解中国古代史,必须先了解皇帝。由此,陈老师就“皇帝是什么”、“皇帝的由来”、“皇帝的名号”、“皇帝的数量”和“皇帝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用平实的语言将趣味横生的历史小故事娓娓道来,丰富了在座听众对中国古代皇帝各方面的认识。

    随后,陈老师主要围绕主题中“皇权”进行阐述。他将皇权的特征概括为“至高”、“至广至深”和“唯一”三点,认为古代皇权的合法性来自君权神授、暴力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同时还就皇权的神化、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并建议在座听众用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皇帝,并清理皇权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所遗存的不良影响。

    接下来的互动环节,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问题,陈老师均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本次讲座在陈老师的妙语连珠中圆满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博雅大讲堂”活动同时作为我院“先锋学子”系列活动之一,为在座党员上了深刻的一课。知史明鉴,学生共产党员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先锋力量,应当深刻认识到皇权意识在现代社会仍有余音,故需以史为镜,谨慎清理其遗存的不良影响。(文/夏莉婷   图/魏柔嘉)

 

附录:陈志坚老师精彩观点

1、中国历史分期两大阶段:王权时代(夏商周)和皇权时代(秦—清)。

2、王不是皇帝,王和诸侯之间则是大、小“股东”关系,皇帝和臣僚关系相当于老板和打工者。

3、皇帝不是“人”,是圣人,是机构。

4、皇帝职业的四大模范:秦始皇是开创者,汉武帝是完善者,唐太宗是代言人,康熙是最佳典范。

5、皇权的限制:制度、士大夫、舆论、传统。

6、皇权是个贪吃蛇(走向不断强化的过程)。

7、皇权发展的一个侧面:君臣关系。秦汉时期——宾主关系;六朝时期——伙伴关系;唐宋时期——上下关系;金元时期——主仆关系;明清时期——敌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