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相关问题解读”讲座成功举行

  • 2015-12-14

  • 作者:

  • 浏览次数:47

    12月10日下午2点半,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工支部与文艺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启真”学术讲座•“西方美学经典诠释工作坊”在教学主楼377教室拉开帷幕。此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永清教授主讲,主题为“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相关问题解读”,由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徐亮教授主持。张永清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主编,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专家。

    本次讲座张教授主要向我们分享了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一文的新看法。张教授指出“读者的诞生是以作者的死亡为前提”的这一著名论断并非巴特自己的结论,而正是巴特要批判的论断。张教授指出通过此文断言巴特是主体论者或者接受理论的先驱的两种看法都是误读,并没有抓住巴特的思想核心。对此,张教授告诫我们不能囿于经典的批评,而要回到原文中去,通过文本细读探求巴特的思想主旨。张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是20世纪语言转向的诸问题;进而探讨语言转向对作者作为书写者(scriptor)的影响;最后探究巴特《作者之死》文末提出的观点并非其结论,反而是他要批判的东西。

    作者作为书写者这一理论范式是20世纪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对巴特思考作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启发。通过对巴特的思想历程的梳理,张教授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后期巴特还是结构主义者,他的结构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作者之死》一文中。主要通过对怀宇和林泰的两个中译本及巴特英文原版详细地对照分析,张教授发现巴特所指“读者”并非传统理论的“个体读者”也非现代理论的“理想读者”或“暗隐读者”,巴特的读者是虚指而非实指。他主张的新写作是语言的“不及物”活动和悬置所指的能指的织体构成的文本空间。这一语言结构对作者来说意味着写作,对读者来说则意味着阅读,所以文本对作者和读者而言只是语言能指链不同形式的载体而已。结合当时巴特与比卡为代表的古典批评的论争的背景,张教授发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想要表达的是对比卡等人的反驳,他们对读者的关注是假,对抗巴特所提出的“新写作”才是真。为了确保“新写作”的未来,就必须推翻“读者的诞生是以作者的死亡为前提”的这一古典批评建构起来的神话。巴特作为一名结构主义者,深受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始终是一个文本中心者,文本之外无物,既要取消作者也要取消读者。

    张教授的讲座给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很大的启发,在场的师生与张教授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讲座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中结束。

                                              (摄影/撰稿:沈阅)